奥鹏论文网

标题: 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10-28 11:26
标题: 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注重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提倡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创设,这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将鸟放回林子之中”的生活教育思想。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将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衔接、相融合,从而实现为我所用。
  1.创设画面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性地将教材还原到现实生活,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呈现出‘生活画面’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2]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出示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自行车,让学生选哪辆自行车骑最好。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来引入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方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处处需要数学知识。
  2.创设体验情境,突破学习瓶颈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使用彩印的图文向师生再现丰富多彩的数学情境。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或模拟或改编,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相向”“相背”及“相追(同向)”中解题思路有的学生难以理解,就是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该用“速度和”“速度差”。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扮角色上讲台,分别模拟不同的情境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由实际活动抽象出问题“模型”,然后再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经历“直观形象→抽象模型→解决问题”之后,他们就能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学习难点迎刃而解。再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可让学生课前调查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见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认真做好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根据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实景,分类比较,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用三角形,有的地方却用平行四边形,从中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则易变形”,还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运用了它们的特性,这就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
  二、课堂问题关注生活化
  “数学课堂离不开‘问题’,不能只关注结果,更应关注过程。” [3] 教师应通过让学生提问和向学生提问来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他们学必有疑、有疑必问、有问必思的好习惯。数学课堂问题生活化,主要是让学生紧密联系具体生活实际来进行提问和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1.捕捉生活素材,活化问题生成
  要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应“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以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4] 如教学“9加几”时,可创设小朋友去春游的情境:“老师和同学们坐着公交车来到了公园门口,可是大家都进不去,怎么回事呢?”学生稍加思考便知:那位小朋友不知道买多少票,此时顺势提出:到底要买多少张票呢?我们来看看有多少个小朋友参加了春游:左边一批是9个小朋友,右边一批是5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多少个小朋友呢?如此,不仅启发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还引起他们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的欲望。
  2.结合生活经验,提升问题意识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如果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但是,要想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还要结合距离与具体的角度,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化解这个难点?教材中特意安排了“方向的相对性”这一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来找出其中规律,然后再运用规律来使确定位置简便些。比如,甲地在乙地东偏南30度500米处,那么乙地就在甲地西偏北30度500米处。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类似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左—右、前—后”等,很快体验到虽然方向变了,但距离仍是一样的。
  三、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
  数学练习题的设计“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化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 。[5]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增添了许多适合不同学段需要的课外数学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最能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是“數学广角”与“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审视、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就会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积极意义,进而确立“用数学”的意识。
  1.“观察式”练习,审视生活问题
  生活就是数学的仓库,数学的原型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善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问题。如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这样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3]
  2.“实践式”练习,研究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之中。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研究生活中的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的篮球场实地走一圈,弄清周长的含义;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相关的测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对“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等不同算法进行评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还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能力。
  3.“应用式”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更主动地应用数学。如教学“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的时候,学生掌握了怎样量窗户的长和宽,并能算出窗户的面积。此时,可让学生算一算生活中做窗帘实际要用多少米布。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支撑得以主动建构,他们就会想到窗帘实际上要比窗户略长一些,宽一些,对于面积较大的窗户,生活中需要做两幅窗帘对着拉,这就需要考虑到它们重叠的部分等。在实际应用型练习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充满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平.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学生之友,2013,(04).
  [2]陈书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导学,2013,(23).
  [3]朱耀溪.走近生活学习数学[J].小学教学研究,2008,(06).
  [4]朱晓杰.让数学与生活同行[J].考试周刊,2011,(03).
  [5]陈家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S1).





欢迎光临 奥鹏论文网 (http://www.54op.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