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标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10-31 09:17
标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一、 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探讨及研究展望
人是利益动物, 在面对天上掉馅饼的诱惑, 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金融对于人民而言, 是理财规划的良好工具, 但不是应当成为其主业。金融投资尤其是投机使我们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然而, 中国大多数愚蠢和自以为是的投机者在金融危机面前, 就会呈现出遭受重大挫折的面貌。我们对于金融投机的盲目乐观以及面临重大危机的崩溃反应, 再接着继续新一轮的疯狂投机,这完全是典型的赌徒心理。而提供赌场的是金融市场, 催化的是国家和政府。正如以上所论述的, 不合适的监管使投机心理助长, 而存在严重漏洞的金融市场本身也成为投机的肥沃土壤。
我们之所以要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等一切为金融产业的调整与控制措施, 大概就是为了保证金融的赌场投机不会过分猖獗。金融危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周期, 而每一次的危机都将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提出来。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让所有人审视其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一方面, 政府过于激进的监管方式使我们在投资理财方面无法满足利益, 从而选择了投机的局面; 另一方面, 政府对这类市场缺乏有效和正确的监管, 致使金融市场在不合理的投资状况下继续恶化下去。
金融市场自产生以来, 就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中逐渐成为人民疯狂投机的赌场。金融市场缺少的是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过分自由化的市场化以及不合理利益的诱导, 使我们对市场的认知产生偏差, 我们再继续重复着这样的错误, 这样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使我们面临的经济危机更加广泛, 更加恶劣。由于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 信用膨胀, 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 破坏经济发展, 并且由于金融业经营不善导致金融业危机, 并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引发经济危机, 再者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 剥离金融与实质经济的联系, 最后, 我们身处的经济全球化世界, 由于资本流动国际化, 虽然有资源再配置作用, 但如果运用失当, 也会促使金融危机在国际间迅速蔓延, 不仅侵蚀世界经济的基石, 更使发展中国家备受打击。[2] 此时, 金融不再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工具,相反, 它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恶劣的不良影响。纵观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危机, 大多数都是始于人民不合理的疯狂投机, 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目前的金融市场已成为国际性的大赌场, 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这场赌局中。人性中对利益的贪婪似乎是不可逆的, 而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也确实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们在深思, 金融金融活动并未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也未曾创造出实质经济, 我们是否需要抛弃它呢?或许, 这样做, 是规范人对市场的理性认知。
二、 金融市场的现实需要——市场配置
人对利益的诉求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对于人这一天性是不可能阻止的。我们对金融的疯狂投机是金融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只是暂时性的教训, 而接下来, 我们仍会将金融当做我们攫取更大利益的工具。中国人最伟大的精神是 “抱团一起死” , 这类精神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团结统一, 但向坏的方向发展就是盲目从众。从本质而言, 金融市场沦为我们谋利的工具并没有错, 一切为了经济发展而考虑, 然而, 我们曾经建立金融体系的初衷渐行渐远, 比投资更重要的是对市场资源、 资金的合理配置, 以其规范市场秩序, 理清发展关系, 提高经济水平。
现实很残酷, 才使得我们有更重要的需要和使命。整个世界的人民以盲目投机来获得利益, 这样的做法能保证获得眼前的既得利益, 但是, 长期而言, 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股票的存在是为了企业的融资, 却演变成“炒股” ; 银行是为了更好地资金流通, 却发展为 “次贷危机” ; 保险是为了降低风险, 避免危机, 却成就了 “赔款事件” 。这些金融工具在时代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多样的色彩。但是, 我们的金融市场并未具备深厚的发展基础和无懈可击的防御体系, 在信用相对缺乏的今天, 很难维持所有人民对利益的满足。然而, 无数人民乐此不疲地 “与虎谋皮” 。但难以否认, 人民利用上述金融工具来获取利益的方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 并由此衍生出其他的产品和劳动力, 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动力。但改变金融市场不能单纯地依靠其投资功能, 我们的核心力量是充分发挥其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
从宏观而言, 金融市场成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关键环节, 而经济金融化使金融市场成为市场机制的主导和枢纽, 而其微观经济功能是聚敛功能、 财富功能、 流动性功能、 交易功能、 分配功能、 调节功能、 反映功能。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 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中, 金融市场成为市场机制的主导和枢纽。[3] 从资金的吸收和融聚开始, 再到流动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和风险的共承担, 以达到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反映出企业和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金融市场虽然无法创造出实际的利益价值, 但成为了连接国家整体和单位经济活动的枢纽, 更以其强大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 对市场的机制进行调节进行分配, 这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核心力量, 而其投资只是这类功能的一个反映, 在赌场的金融体系下, 金融的功能本末倒置了。金融市场来源于货币经济的发展, 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 对不合理因素的自我调节, 对风险的有效规避, 市场不是哪一个人的, 所有人都应当成为市场经济的践行者和促进者, 也需要为其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而过分投机这种行为, 是不合理市场秩序的反映, 这个世界怎么会有只要利益, 而不承担责任的事情, 倘若真是这样, 市场会在不公平的制度面前走向更大的危机。
中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并未面临那样大的后果, 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强化, 另一方面是我国金融体系远未达到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但是, 七年之后的中国已是另一番面貌, 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 而其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不规范、 不合理机制愈加凸显, 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 曾经的我们允许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工具, 今日也一样不会后悔曾经的选择, 不过, 我们毕竟是需要倡导共同富裕。我国重视并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的配置功能, 也是为了让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得更远, 走得更好。因此, 现实需要我们重新转变金金融市场的功能, 重新让经济走上正道。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而金融市场逐渐由探索走向成熟, 但我国经济的过快发展使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偏差, 或许, 我们只有从掌握着市场机制和枢纽的金融市场出发, 才能更有效地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金融将能够充分发挥其调节市场机制的功能, 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 那时的金融市场投资只是广大人民理财规划的工具, 而其真正的功能是能规范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当然, 金融市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标准是其真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工具, 并能够在经济基础上实现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的成功。
三、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适度监管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有所类似, 但是其能否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们区别于资本主义体制的根本。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命脉并不是掌握在垄断资本家手中, 而是牢牢地握在了国家和人民手中, 也正因此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绝对的市场, 而是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才能实现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允许了市场与计划共存的经济体制, 或许, 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有更大的机遇来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正如上述内容所论证的, 金融市场对经济协调发展而言, 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的计划能否正确引导市场的合理运行, 仍旧是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 在对于我国金融体系渐趋不合理的背景下,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我们不能舍弃的。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共同生活的经济环境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区域, 让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共享利益和共担责任的经济人群, 我们虽允许有人先富, 但决不允许经济上的不平等带来政治上的不平等。
由于市场的自由交易机制无力解决金融业自身的负外部效应性、 金融脆弱性、 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 需要超越于市场外的外部力量来限制其影响, 这就是国家介入金融市场的进行金融监管与竞争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了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竞争秩序, 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各国政府普遍以金融机构的设立、 运营、 退出为线索, 在各个阶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4] 金融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近似于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我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调控力度方面显示了我们制度的差别。国家能够调动全国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这类监管行为能够对市场体制进行合理的规范, 对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发展有所限制, 这方面尤其体现在人民币的发行量上。
监督不合理秩序, 并且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 以免金融体系向 “赌场” 方向发展, 更不允许任何人操控金融市场来谋取最大利益。正是因为监管, 我们才对金融风险与危机有了及时的认知, 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强大的后盾来应对风险, 化解危机。但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同创造的, 国家服务于人民, 但不等同于人民, 我国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但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会压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尤其是作为市场机制和枢纽的金融市场, 对其监管无疑是一种限制, 也因此, 我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重视如何实现适度监管对金融市场的规范, 来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金融监管几乎是通过限制性的方式出现的。从发生顺序来说, 总是先有金融创新, 后有金融监管——人们不能去监管没有发生的事物, 所以金融监管总是一种事后行为。金融创新是市场竞争、 技术进步、 全球化与放松监管的产物。历史的经验表明, 市场本身存在缺陷, 监管必须适时矫正市场。但事实上监管或政府的失效是司空见惯的。欧洲、 日本的监管政策通常比美国更加严厉和全面,它们却并未能够避免金融危机。[5] 监管绝对不是将市场管死, 相反, 监管的合理目标是确保金融市场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市场和金融机构未能解决的问题, 监管机构也更加难以胜任。
我国在近些年来逐步强调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并未是对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而是在以平等的地位宣示着国家对市场调控力度的降低。邓小平南方讲话明确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不过, 中国发展的速度已不是邓小平时代所能想象的, 经济全球化要求全体华人都必须严阵以待应对风险和危机, 都必须保持高度的生产积极性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再也不是限制经济的发展, 而是对不合理经济体制的矫枉过正。我们呼吁国家宏观调控的适度监管,一切都以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出发实行适度监管。
适度代表了我国的中庸思想, 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则是和谐思想的折射, 国家不等同于市场, 金融能否适应经济发展的节奏, 并且成为其强大的助推力, 关键是其内部的创新发展, 国家代替不了市场的发展, 而市场的创新却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四、 “一带一路” 战略金融的自我调节与创新发展
创新是比监管更有意义的事情。当出现问题时, 事后补救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但是, 问题的暴露不单纯是让我们尝试解决它, 这样的解决只是暂时的。问题暴露出来后, 能够及时对其内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扬长弃短的辩证否定, 以及运用创新思维, 赋予其更现实的力量, 这就是创新, 也是能长期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金融是货币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创新发展的见证, 其作为上个世纪经济领域的一大创举,在今日一度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导火线, 不是因为金融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而是金融在逐步背离经济发展的方向。国家的经济是绝对不能依靠金融市场中投机市场的支撑, 而我们只有通过实质经济的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全球人民对金融 “赌场” 的热衷是我们金融与经济相背离的重要原因。而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是我们应对金融风险的重要力量。
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存在自身的缺陷, 但是, 国家相对于市场只是扮演着外部角色。也因此,应对金融风险和危机的诉求点只能是从金融市场的内部寻求答案。这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体系的自我调节, 另一方面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这个世界金融创新活动呈现出持续不断、 逐渐增强的趋势, 并且逐步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扩散, 利用金融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经济和金融问题。而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相互关系及其在相互演进中的作用,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认为, 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动因。金融创新又促进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 两者是一种正向的博弈关系。[6] 我们的创新在赋予金融市场应对全球化金融危机新的力量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国家对金融市场的适度监管。
但是, 我们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并且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我们能够逃过上一次金融危机, 并不代表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对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与创新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事业, 但我们必须要做。我们在创新金融的同时就是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到瓶颈, 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是投机现象的猖獗, 在其他经济市场上的表现固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全球化中经济发展遭遇到的阻滞, 协调这一切的关键措施重新对金融市场的不合理因素进行调整, 从而将其投机功能转变为市场机制配置功能, 这是一个伟大的研究方向, 也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企业与银行是金融市场中的微观组成, 我们对微观金融市场的处理, 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是无力的, 也因此, 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金融危机的合理应对是建立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微观基础。这是因为, 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融资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减少了商业银行带来的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回报, 为股票价格的稳定上涨奠定良好的基础。[7] 既然金融市场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的缺陷和漏洞, 那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也必须从内部寻求途径。企业等金融机构在管理和技术的旗帜下实现自我调节和创新发展,不仅仅是对金融危机的应对, 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竞争的一种呼应。他们自发性地对金融市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调整, 从而带动了企业中其他经济领域的管理和创新, 他们赢得的不仅仅是金融方面的创新发展, 而是整个企业素质的共同提升。这样的星星之火, 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舞台上掀起熊熊燃烧的大火, 也奏响了改革开放最华丽的篇章, 也微观企业的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协调发展。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 金融危机的创新发展是转危为机的一种体现, 世界上存在这一种金融市场注定灭亡的言论,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但难以否认, 我们的金融的确存在着许多风险和漏洞, 而化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只能从金融体系自身着手, 充分借鉴外部有利创新, 自我调节, 改革创新, 为与经济发展更好地协调做努力。然而, 经济发展依赖于全体中华人民的共同努力, 而企业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更依赖于人民的生产活动, 在实现创新管理之前, 很关键的是要改变人民对金融的片面认识。这就是所谓的监管与创新在人民身上的糅合与统一。
五、 广大人民金融投机到理性投资的转变
中华民族人民最伟大的精神是团结, 然而这种精神向错误的方向转变, 就是一种盲目从众, “小悦悦” 事件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整体冷漠, 倘若十四亿中华人民都在贯彻着类似的错误,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 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金融市场存在的巨大危机也并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的, 我们对赌博投机的狂热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而现在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在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遭遇到瓶颈, 我们有可能将国家都输了。
人性是贪婪的, 而欲望则是无休无止的, 根据我们国家的宗旨, 的确对投机这一类事情不应当有所限制, 然而,国家不管, 市场不管, 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在虚假繁荣中走向灭亡。但这个世界是很现实的, 金融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经济机制的主导和枢纽, 是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资本时代: “各位的父母很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养老金被投到哪里, 不知道这些钱是如何进行投资的。但现在, 工人们可以在一堆风险和回报各异的基金中进行挑选。他们变成了轮盘赌高手, 由积蓄变成的筹码在赌桌上挪来挪去。 ”[8] 金钱甚至渗透到人类最私密的生活中, 这是被金钱主宰的时代, 我么本以为可以通过金融投机成为世界的掌控者, 其实, 在我们玩金钱游戏时, 我们早就在风险的承担中不由自主地成为金钱的奴隶, 可依旧有无数的人不知回头是岸, 继续重复着天上掉馅饼的美梦。我们并未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这是我们的失误, 然而, 我们对金融缺乏认知, 并且以近似疯狂的心态从事着投机的赌博行为, 我们押注的筹码是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中国未来的命运。
金融市场在全体人民的影响下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疯狂投机彻底将中国置于风险的悬崖上, 二是彻底舍弃金融, 让中国失去应对风险的底牌, 这两种极端对中国发展而言, 都是一种灭绝的伤害。其实, 我们能够尝试着平衡人民与金融市场的利益关系, 在寻找均衡的同时把握住机遇, 既能积极引导人民在金融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 保证其选择合理的理财途径, 又能够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市场配置和调控能力, 使其保持平稳有序的发展。而实现广大人民从金融投机到理性投资的转变, 需要人民彻底转换对金融产品的认知, 对金融市场具备深刻的感悟。这一切依赖于人民自身的学习, 而另一方面, 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微观操作将成为其重要的引导。
在这个层面上, 国家对人民的影响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管, 对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金融市场行为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规范, 金融市场则是从小处着手, 通过宣传与普及向人民传达关于理财投资的合理规划, 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 关键是要学习, 而在学习过程中, 决不能被不良诱惑所诱导, 寻找真正的理财方法。理财投资与疯狂投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投机会加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深化危机和矛盾, 理性投资则是对金融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一种博弈, 在人民等共同努力下, 保证金融市场从吸收资金到吐纳资金全过程中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更为企业等金融机构获得长足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 投资理财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而个人投资理财是针对风险进行个人理财的有效投资, 以使财富保值、 增值, 能够抵御社会市场中的经济风险。不管是储蓄投资、 股票投资, 债券、 基金投资等, 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 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 投资转资方法也很难完全掌握。[9-11]这是中国人民理财规划的现状, 随着理财产品选择的方式, 也就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 更需要面临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不稳定所带来的危机, 我们很汗颜,国家和市场无法真正保障人民对投资理财的热情。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 但千千万万的人民将能为建立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贡献出极大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也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曾经坚信在社会主义的旗帜引领下, 市场不会乱, 然而, 我们错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发展进入歧途, 人民将会是首先的牺牲者。恶性循坏就在更多人民对市场的心寒中产生的, 我们和市场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而我们对其是正面还是消极的影响将会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中寻找答案。
六、 “一带一路” 战略金融与经济的协调
当发展再度将中华民族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时, 我们的确需要深思是时代还是我们错了, 还是我们都错了。发展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主题, 但是, 更和谐、 更协调的发展是我们更希冀的, 这是四个全面战略的核心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
其实, 无论是何种经济, 只要该体系是人设计出来的,危机就不会是很简单, 也就是人造系统不可能完美。只要有不完美存在, 就会有一小撮智商极高, 且笃信狭隘利己主义的精英兼骗子利用这些漏洞, 做出 “肥肉我来吃, 黑锅你来背” 的事情, 祸害社会。少数智商超群的金融炼金术士变着法地证券化一切可被证券化的资产, 用超高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增加市场的不透明程度, 让无数看不清前路或钱路的民众成为俎上鱼肉。这似乎就是金融场的本质——赌场, 始终是由庄家操盘坐庄, 而赌徒却是在以艰苦地寻求生计。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彻底诱发了经济上的不平等, 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沦为赌场上金钱的奴隶, 却也不愿意走出这道大门。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 经济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潜伏着毁灭一切的力量, 很可能会将 “赌场”的金钱梦想彻底破灭。
很遗憾, 我们中国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系的老路, 疯狂投机成为了我们了金融体系蕴含巨大风险的人为因素, 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 国家宏观监管的不适当或激进行为则是我们需要面临巨大危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现实社会中, 我们仍需要承认金融赌场的存在, 然而, 更重要的是积极引领金融由赌场到市场的转型, 而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是一把双刃剑, 在金融体系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我们的命运从未与金融联系得如此紧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融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以消费信贷, 日益普及的住房贷款、 汽车贷款、 助学贷款等信贷消费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消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人民未来的钱实现今天梦想的需求。[12-16] 然而, 这类需求和行为将会让我们享受高度繁荣的同时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因为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 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资本的依托。而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是银行倒闭、经济瘫痪、 国内矛盾激化、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
我们从未要求过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完全正相关, 或者完全负相关, 在目前的全球化体制下和人性对利益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尚不可能安全抛弃金融赌场, 也不尽然能实现市场配置, 我们对金融做的一切, 包括监管与创新, 都只是为了保证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相互适应, 即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事业上, 我们为了发展,失去了很多, 让利益彻底充斥我们的生命。我们选择怎样的金融创新体制, 国家实现怎样的宏观监管, 广大劳动人民在金融场中寻找自身和时代的定位, 将会成为我们构建更加和谐、 更加协调的金融体系的准则。这三类人群在金融场的博弈势必将会影响金融秩序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但也证明了我们在发展中绝对要审视繁荣背后潜伏的重大危机。完美的金融体系是不存在的, 而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方向是为了让金融无限趋向于完美, 也是由赌场到市场的转型的根本需要。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 经济全球化让我们再度将金融的关键性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当我们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道路时, 就意味着我们绝对不能后悔曾经的选择, 国家需要人民, 更需要金融。我们低估和误判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也错误地混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并且任由狭隘的利益思想占据我们的灵魂, 这些矛盾的凸显是必然的, 但却也绝对不是永恒的。历史有过会意, 中国乃至世界会在过往的失败和新一轮探索中寻求发展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罗良文, 吴建环, 柳海 . 《浅议金融投机的形成机理》 [J] .理论月刊 , The Theory Monthly 2001年03期
[2]刘建波, 李晓君, 王玲玲, 姜月运. 《金融学概论》[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P307, 308
[3]王兆星, 吴国祥, 张颖编著 . 《金融市场学 (第四版) 》 [M]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9 P6, 7
[4]田春雷 . 《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国家调节——论 “三三理论” 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J] .经济法论丛 ,Eco?nomic Law Review 2013年01期
[5]郭恩才著.《解析现代金融十大迷局》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11 P415
[6]尹龙.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J] .金融研究 , Journal of Finance 2005年03期
[7]刘建国. 《金融学》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8 P405
[8] (英) 达斯著, 王佳艺译. 《极限金钱: 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 [M] .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P57
[9]宋红.《浅议个人投资理财》 [J] . 中外企业家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2013年09期
[10]平卫英. 《透过金融看懂经济》 [M] .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12 P198
[11]王思薇, 陈志昆.区域金融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研究 [J] .经营管理者, 2013, 5 (29)76
[12]徐海乐, 杜征征.区域金融地理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安徽、 浙江为例 [J] .现代管理科学, 2014, 11 (01)75[13] 张娜, 马春雪.健全的区域金融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J] .时代金融, 2014, 5 (11)54
[15]贾康.京津冀一体化:政府与市场——基于高水平规划及政府行为优化实施投融资支持 [J] .行政管理改革, 2014, 7 (10)50
[16]何德旭, 董捷.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模式选择与运作机制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 12(03)67
欢迎光临 奥鹏论文网 (http://www.54op.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