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鹏大工作业论文答案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8:3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细读”,是感受文字魅力的必要途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说的这个道理。那么,应该如何做到“细读”呢?
  1.抓住字词,品味文字之美。
  薛法根老师讲解的是《半截蜡烛》,该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薛老师就抓住了此处的“似乎”,问学生:“这场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学生就在这样的追问中感受到了“似乎”一词的关键性作用。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春联的特点时,学生有的用了“讲究对仗”“声律美”,有的用了“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管老师就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多样性:讲究对仗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声律美就是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受到了文字、语言的魅力。
  当然,这些目标的达成与教师课前的文本细读是分不开的,一切细读的前提都是多读、慢读和深入读。教师在细读文本之后,一定要留下内容、文字、情感,真正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目标。
  2.揣摩语言,感悟表达特点。
  前文提过,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利用情节曲线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讲得精彩、惊险。这样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教师要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表达特点,在营造紧张的气氛的同时,进一步借鉴戏剧的手法——“旁白”,让学生感受到伯诺德一家的紧张,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心里想”这三个字来表达,而是通过作者的嘴巴说出来。
  又如管建刚老师的《春联》一课,管老师在“春联讲究对仗”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生活中的春联作为延伸阅读,引导学生追问:千千万万的春联中,为什么只选了这四副?学生进而了解到举例子要分好类、排好序。此外,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感受到举例子不能重复。
  三、创意解读文本,打开语用之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实现符合学生年段特征的独特的语用价值。然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理解文本语言,再感受文本中语言表达的奥妙,体会表达的特点,随后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或者要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创造性地应用。
  《春联》一课的教学中,管建刚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说明文的举例要分类的奥妙后,又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如果让你给商场的包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呢?学生接着就打开了语言表达的匣子,在模仿课文言语表达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也是如此,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是如何通過语言文字营造紧张的气氛的,然后总结出文本表达的特点——借用戏剧中的旁白,就是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借作者的口说出来。学生领悟到这种新的表达方法后,老师即可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当场发挥,学生也能作出精彩的表达。由此可见,学生表达的精彩也源自于老师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课堂教学的“神”,各种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形”,神形兼备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总之,教师精准的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之一,当教师从教材中找到了学生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奥秘时,语文课堂就会焕发生命力,师生就会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言意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3:25 , Processed in 0.697323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