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隐喻与英语介词的抽象用法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3 09: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引言
  根据现代认知语言学,人类语言受到人类概念化的影响,因此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研究英语介词的抽象用法是很有必要的。英语中有一百多个介词,其中大部分表示空间概念,如in, on, at, through, within, over等。空间介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英语介词的学习是词汇学习中的难点,其原因在于介词的复杂含义。传统意义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手段,它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无关,仅仅与文字有关。然而,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一种新的隐喻观念,以一种连贯和系统的方式挑战强大的传统理论。他们的观念被称为“隐喻的认知语言观”。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介词的含义和用法,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对英语介词的隐喻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隐喻不再被视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隐喻在人类思考、理解和推理及创造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认知科学家,包括认知语言学家,都参与了隐喻的研究。
  2.隐喻的定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对比。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于1980年的著作《我們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他们的观念被称为“认知语言学隐喻”。Lakoff和Johnson对传统隐喻理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1)隐喻是概念的属性,而不是言语的;(2)隐喻的功能是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而不仅仅是艺术或美学目的;(3)隐喻往往不是基于相似性;(4)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用隐喻,不仅仅是有天赋的人才能使用;(5)隐喻,远不是多余的,而是人类思想和推理的必然过程。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通过另一个概念域理解某一个概念领域。简单的理解方式是:概念域(a)是概念域(b),这就是所谓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组成,其中一个领域是通过另一个领域理解的。概念域是关于经验的所有相联系的组织(Zoltán K?觟vecses,2000)。
  概念隐喻中的两个域有特殊的名称。我们通过一个隐喻表达式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概念域称为源域,而以这种方式理解的概念域则是目标域。隐喻是人类通过熟悉的事物将抽象对象、行为和事件概念化的认知机制。在这个理论中隐喻的本质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Lakoff & Tuner,1987)。在概念隐喻中有两个主要角色:源域和目标域,并且映射具有方向性。一般来说,源域更具体,而目标域更抽象。
  3.Lakoff的隐喻分类
  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空间/方位隐喻。
  3.1结构隐喻(structure metaphor)
  结构隐喻是指隐喻中的一个概念是隐喻的结构,通过另一个概念我们可以根据先前存在的概念概念化人类经验。在这种隐喻中,它为通过结构映射可以知道的目标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结构资源。在这里,我们以概念隐喻为例,说明这种类型的隐喻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容易找到这些例子: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争论在战争上是概念化的,所以我们把理论和经验理解为可以赢得的战争、攻击等。抽象的目标域是从更具体的源域的角度概念化的。
  3.2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本体隐喻是将事件、活动、情感和想法视为实物的一种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和物质了解经验,对其进行分类、分组、量化及推理。
  例如,有时我们将INFLATION视为一个实体,所以我们有如下隐喻表达:
  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Inflation makes me sick. (Lakoff & Johnson, 1980: 26).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被视为一个实体,这使我们参考它、量化它,并将其看作一个原因。
  3.3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称为方位隐喻,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与空间方位有关,如上—下、开—关、内—外、中央—外围等。它们源自事实上我们有这样的身体并且它们在我们的物理环境中的功能。空间隐喻与我们身体的结构特征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密切相关。在这种隐喻中,空间意义通常是作为源域映射到人类身体和文化经验中的非空间领域。此外,每个空间隐喻都有一个内部系统。例如,隐喻happy is up将引起一系列的系统,而不是单独和随机的情况。可以推论出sad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等。
  4.隐喻介词的空间隐喻认知
  4.1英语介词的空间意义
  空间关系是人类认知最重要的关系。人类通过理解自身和自然,形成方向概念,如上-下、左-前、左-右、中心-边缘等(Lakoff,1987)。介词是语言空间关系的一种表现。许多英语介词可以表示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介词的这些空间关系可以改变和转移,以表示想象力或抽象概念中的其他关系,例如情绪、数量、状态、身体状况等。然而,这些变化和转移是基于介词的原始空间意义。因此,有必要分析介词的空间位置意义。
 首先,介词指示空间的范围。英语介词的“空间”是被人们首先认可的,也是最初的介词意义。例如:“at”表示某个地点,可以被看作一个点或一个小的地方,表示一个事物的静态空间关系。例如:
  She cries at the end of the runway.
  There is a restaurant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其次,介词也可以表达动态含义。例如:
  He marches on the capital.
  The thief pulled a knife on a policeman.
  最后,介词可以指示方向。例如:
  Alice lives just up the street.
  4.2英语介词的隐喻意义
  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将英语介词的空间位置意义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从而形成使用位置词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相似性和映射是英语介词语义关系发展的动机。
  首先,空间位置意义映射到时间域。人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是世界的客观认知的基础。时间和其他事物的感知是基于空间认知。许多介词的表达时间是通过隐喻从空间位置意义延伸到时间域。例如:
  It is a quarter to four by my watch.
  其次,空间位置意义映射到程度域。人类可以感受到三维世界,并通过已知概念和概念系统将其映射到相对未知的领域。在以下句子中,这些介词的含义与原来的空间位置意义有些不同。例如:
  Cheer up! The news is not too bad.
  再次,将空间位置意义映射到原因域。空间是人类经验和认知思想的起源。语言的许多抽象表达与空间密切相关,因为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能够表明人类概念结构的一般原则。
  The grass was wet with rain.
  又次,空间位置的意义可以映射到相对领域。
  The window is leveled with the street.
  最后,空间位置的含义可以映射到均值域。
  You eat with a spoon.
  句子之间的介词的含义都有变化,并由延伸而变化。所有这些改变和转化都源于原始的空间意义。
  4.3介词“by”的空间隐喻认知
  介词by的基本空间概念意义在于:在……附近……其意义代表了事物之间的静态空间关系。
  The book is by the stove.
  They had a nice day by the sea.
  首先,它的映射是从空间域到时间域。介词的基本静态空间意义可以映射到时域,从而产生这些含义:不迟于、之前和期间。其次,是从空间域映射到价值域。介词的静态空间意义被转移到表达接近一个数字的意义,用于计算或测量事物的大小、程度和频率。最后,是从空间域映射到方式域。介词的动态空间意义可以映射到方式域,因此可以用方式表示。
  5.结语
  英语是最多义语的语言,但大多数学习者在获得原型意义后,对其他认知沒有足够的关注。原因是他们难以意识到这些认知的隐喻动机,并且缺乏隐喻和喻体之间的映射规则知识。如果从认知角度解释和理解介词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并清楚短语的隐喻概念,学习者就可以摆脱困境,掌握创造性利用语言的能力。现在为了完全理解英语介词的空间映射和搭配,我们应该将空间隐喻概念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结构分析。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习者建构意义模型,并鼓励他们探索隐喻的映射规则。在实际教学中,关键是通过隐喻将隐喻重新出现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并说明隐喻推理的原型意义和过程。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基于原型意义的扩展意义的隐喻动机,以有效激活它们的形象模式,并明晰意义的内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隐喻认知动机可以为介词教学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并为其他词汇的意义研究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Zoltán, K?觟vecses.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Lakoff, George., and Johnson, Mark. 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Gibbs, Ronald., and George, Steen.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勤.英语介词的空间隐喻认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12(9):540-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3:47 , Processed in 0.590670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