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0:3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和配合感
  音乐是一门以陶冶情操愉悦精神为主的艺术类学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同于语、数、外等学科,不受考试的束缚。尤其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乐感的建立和兴趣的培养为主。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利用打击乐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乐感,即节奏感和旋律感为主。一方面,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由于没有太多社会现实阅历的磨炼,所以精神方面艺术性、想象力最为充沛,所以在音乐学习方面存在先天优势,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另一方面,上文中也提到打击乐器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打击发声,所以打击类乐器通常在节奏方面表现明显。综合这两点,通过打击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显著的培养学生在唱歌或者乐曲演奏方面的节奏感和旋律感,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整体乐感。
  其次,我们都知道,对于乐器来说在音乐演奏过程中通常是不会单独存在的,往往是多种乐器相互配合才能够呈现出完整的音乐,而打击乐器例如锣、鼓等都是音乐演奏中节奏和旋律掌控的担当,所以更加需要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做到和其他乐器之间的密切配合,这无形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团队协作与配合,为学生后续学习甚至是未来进入社会工作中的团队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团队的协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大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加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传授正确的乐器使用是技巧,激发学生潜力
  在我看来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技能的传授,例如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激发起学习唱歌的兴趣,继而会唱且能够唱的标准;在乐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乐器知识,更能够实现乐器的演奏,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乐器的简单演奏即可。所以在日常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技巧性的传输。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给学生正确的乐器操作技巧。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最为基础的锣、鼓等乐器,因为很多歌曲对于锣鼓的运用一般只会在歌曲某些节点方面出现,所以学生在操作方面困难性小于架子鼓之类的负责打击乐器,先给学生在打击乐器使用方面打下一定的节奏掌握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予乐器演奏技巧的指导,例如教师要在充分演奏难度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给学生提供几种打击类乐器,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技巧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兼顾学生兴趣,还能够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在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音乐素养和技能特长培养的黄金时期,而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一部分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孩子表面的喜好来给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而另一部分甚至很难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潜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承担起潜力的挖掘者,和家長密切配合确保有潜力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不会错过时机,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三、通过打击乐器的使用传播音乐历史与文化
  音乐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不同时代的歌词和旋律特色能够体现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而乐器则通过自身的音乐表现方式甚至是材质体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乐器入手实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以乐器为载体,让学生了解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例如夏商周时代的乐器开始,编钟、编磬等打击乐器就是音乐呈现方面的中流砥柱,以陶土、玉石、青铜、皮革等为原材料一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时至今日出现了锣、鼓、木鱼等等几十种形式。这些都代表着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乐器历史的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实现文化传承。
  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打击乐器融入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来进行音乐文化与历史的传承,甚至是中外音乐在乐器等方面的对比。例如夏商周时期和唐宋乐曲、抗战时期音乐对比,同一时期中外音乐的对比等,从乐器的选择方面解析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总之,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上打击类乐器的使用的教学,我的观点就包含以上三个方面。希望打击类乐器在小学音乐知识教学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王越.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中央音乐学院,2014.
  [3]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4:13 , Processed in 0.708093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