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深度思维的策略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0:4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启迪学生思想火花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习,还不如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有动力地去主动学习,就会去探索自然和世界的奥秘。
  (一)文本中榜样的力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文本中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屈原洞中苦读,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枕着“警枕”睡觉的司马光,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海伦·凯勒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却依靠着坚强的毅力,成为卓越的社会改革家……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构建学生的思维深度,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多媒体情境再现
  情境再现,是教师迅速调动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以文本提供的文字为根据,引导学生展开再造想象,使学生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引发深度思维。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极大地丰富了情境再现的内容和速度。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7课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面对茫茫的宇宙,学生可能觉得神奇,但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相当有困难的,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熟悉的影像,出示图表帮助学生归纳地球的优点、火星的缺点,综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学生课堂上碰撞的火花,完成对文本的學习,进行大语文观拓展。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培养学生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果不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和个性差异,用统一标准去评估其阅读理解的感受力,将会窒息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做全面生活化的了解,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因材施教。生活体验是引导学生学阅读的良好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麻雀》一文,赞美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的伟大,让孩子们懂得爱自己的母亲和爱那些像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人。文中这样一段内涵丰富:“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她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叫声中包含着什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发散性思维,百花齐放,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思维需要时间去铸就,空间去施展。不占用学生课堂上的所有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当中,也能够更加激发自身的思维活力,才有更多的精力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思考,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自主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场所,使语文学习不再呆板、枯燥,使语文学习生活化,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二、阅读得法,思绪飞翔
  阅读不能只看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关注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度。阅读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学习文本从预习时就开始阅读,到课堂上的精读,以及课后的拓展思维阅读,都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有一定的方法。
  (一)古诗词吟诵唱
  古诗词的学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姿势进行吟诵,即使摇头晃脑,也不失一种情趣。朗读和吟诵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古诗词。而古诗词当中的唱,则对古诗词的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手段。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以后,播放这首词的歌曲欣赏,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村生活的温馨美好。播放作者的另外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清平乐》和《破阵子》对比,使学生能更深地感受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诩,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自主对作者其他作品的了解,对作者研究,对中国古诗词的研究。又如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朗读和吟诵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基础上,播放不同的人同唱《如梦令》,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李清照前半生的活泼欢快、后半生的凄苦,进一步体会词人“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进行深度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5:34 , Processed in 0.336910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