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的灰空间设计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1:3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灰空间
1.1 城市问题
最近这二十多年来,所有的中国城市都进行了一番“改造”,然而与其称之为“改造”还不如说是“再造”。这样的“再造”,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没有过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曾将自己千姿百态的城市全部推平重新建,但是在中国这个过程基本是由房地产商完成的,他们根据商业需要盖房子,因此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商业建筑,充满了商业化、伪豪华、暴发户式的审美。
除此之外,城市中“出门就是街”的住宅状况屡见不鲜,邻里之间相互孤立存在,住户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许多庞大的地标性建筑突兀的建设在重要节点上,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缺乏和谐;在繁华的商业地段,商城前只有狭小的广场,即时有地下停车场也没有足够的疏导空间,不仅使购物者本来放松的心情感到局促,更是带来严峻的交通问题。对于这些既存的普遍城市问题,很多地区对之采取的都是大规模的更新重建,然而, 实践证明这种大规模的更新活动会彻底割断城市空间以及生活的文化传承性、地域性等特征, 另外, 由于历史原因, 很多旧区在改造完成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和完成。[1]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旧区改造的同时不破坏原有的整体性又能增加空间的活力,丰富空间的内涵。我认为空间的连接处理十分重要,也就是城市的灰空间设计。
1.2 城市灰空间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然而由于政策与现下建筑行业整体职能,目前对灰空间的认识和发展越来越局限于单体建筑以及室内。很多人甚至直接把“灰空间”等同于住宅的玄关。我以为,“灰空间”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小到一个房间可以应用它,大到一片区域,一座城市也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考量。
1.2.1 灰空间思想应用于城市问题的意义
⑴目前城市建筑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对“灰空间”的研究愈趋狭隘、片面,把“灰空间”作为连接各类建筑的媒介是十分有效可行的方式;
⑵建筑之间的差异有些已经存在很难更改,灰空间的系统化研究不仅能有效解决已经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可以为未来新建工程提供思路。
⑶城市灰空间的处理能大大增加建筑亲和力,家园归属感,为人的交往提供极大便利。
1.2.2 灰空间思想研究内容及解决问题方向
应用灰空间思想解决城市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城市辅助空间规模及形式,从人的感官与实际功能需求出发,为不同的城市问题找到各自对应的解决方式。
解决已经出现的城市问题如:不同体量、形式、功能、色彩等建筑或区域的衔接问题,并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灰空间模板以解决城市视觉、功能问题。而最主要关键问题为如何在已有建筑之间的可用范围建设辅助空间,如何让辅助空间从视觉角度上升到功能需求。
2、织补空间
织补空间是整合城市空间的一种形象表达,这就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现在的城市就像不同花纹,不同质量,不同颜色的毛衣碎片,那么怎样拼接才能组织的既不单调,又和谐,又不失变化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2.1 不同建筑形态的空间织补
由于中国城市规划起步晚,并且街区的空间形态是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建筑积累而成的结果,然而正是由于最初没有进行好整体性的构思与规划,而是过多的依赖于街道自发性的生长和建设,建筑的类型、尺度、高度、密度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建筑布局略有凌乱,街道肌理、服务设施、社区功能等方面都呈现一定程度破碎感与片段化,这些都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改造的重点就集中在了提升街区的整体化上。[2]
建筑的形式差异市街道凌乱的最直观因素,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并肩而立,现代建筑与仿古建筑相邻,这些现状该如何得到改观是首先最直接面临的问题。
像这样差异已经十分明显的建筑,用糅合的方式过渡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情况下,极限空间的介入不失为一种处理手段。极限空间是一种戏剧化的空间处理形式,通过明显的对比反差冲突达到震撼的效果,简而言之,就像我们穿搭衣服,混搭也是一种广为人们接受的搭配风格。当然,我们不能满大街的混搭,就像不能满大街的人都乱穿衣,在新的规划建设中,这种形式还是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再说具体的处理方式,要使建筑差异更为明确,就要加强周边环境的冲突处理,不能让人感觉这就是做残了,规划失败的建筑,要明显的告诉人们就是这样设计的。比如地面铺装的材质,路灯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装配,要做到戛然而止的效果,细节的处理才能将设计深入人心。
2.2 不同建筑类型的空间织补
建筑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空间内人们的空间心理感受,政府机构的庄严肃穆,娱乐建筑的开放热烈,商业建筑的休闲愉悦,当不同性格的建筑放在一起时,又该怎样处理这种交叉空间。
这种情况下,空间的动态处理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方式。曲折的空间给人思考的时空,可以用于任何两个类型的空间过渡;开敞的空间即庄重又休闲,是行政建筑与休闲的购物建筑的过渡良方;高差的变化与大小空间的转化也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微妙的变化。空间的性格可以采用这些方法得到变通。
2.3 不同建筑尺度的空间织补
建筑尺度的变化处理重点在于怎样设计周边环境以加强或减弱建筑的尺度,现在土地资源稀缺,尤其是大城市中寸土寸金已经是毫不夸张的说法,摩天大楼像热带雨林的大树一样密密麻麻的拔地而起,与周边旧有的中低层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想想先前提到的热带雨林,雨林里的树木有参天大树也有低矮的灌木,它们的生长也像建筑一样需要适宜的光照、距离,但我们行走在雨林中却感受不到大树的突兀,只有偶然抬头才能感受到树木的巨大。追其根源,我认为是它们相互之间协调的生长关系决定。因此应当设计合理的建筑间距兼顾人的视线通廊,密而不闭,减轻压迫感。
结语:
我们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步的被重视起来走向正轨,在此契机下,我们的公共空间建设中更应该重视促进“平等交往、消除阻隔、容纳差异”的社会特性, 加强落实其相对应“小尺度、低门槛、多功能”的建筑外部空间特征。目前的情况下出现的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要素分化问题应当运用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 将公共空间的物质形态“系统要素”归纳为空间形态、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街道设施五种要素。通过吸取西方在二十世纪城市建设中的要素分化教训, 并且细致的分析我国目前旧城改造中的要素分化现象, 从中总结得到要素分化的根源,才能更科学全面的进行城市设计。“重塑步行优先权利”为核心价值观,“织补空间脉络与保持适宜密度”是整合理念的实践基础,“尺度可达性、视觉协调性、功能多样性”是整合理念的根本原则。公共空间节点是基础,构建起从“微观梳理”到“整体联网”的研究模式, 运作部分将研究部分的公共空间网络成果融入到城市设计引导过程当中,指引各级公共空间的具体营造。“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改造总体方向, 强调重塑“步行优先权利”的旧城公共空间网络, 网络中的节点设计要坚持以空间形态要素为中心, 统一整合其它要素的整合理念, 以此才能够真正有效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旧城改造目标。
参考文献:
[1]《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黄健文;华南理工大学;TU984.114
[2]《城市更新中的空间织补与保留——上海田子坊的空间形态与场所特质研究》;付磊;华侨大学建筑学院;TU984.113
作者简介:
王曼昱(1993-),女,汉,张家口,研究生在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课题编号:XB201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3:14 , Processed in 0.679538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