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西贫困地区小杂粮资源的开发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8:4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贫困区区域概况
  1.1 贫困地区的分布
  山西是全國扶贫攻坚重点省份之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占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山西国土面积15.6万km2,山地、丘陵占80%以上,全省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共有58个贫困县,分布在10个地级市,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级贫困县17个、省级插花贫困县5个(注:插花贫困县中有部分乡村为贫困地区)。2014年58个贫困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 571 192hm2,占全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6.99%;小杂粮主要作物谷子、高粱、燕麦、荞麦、豆类、薯类等播种面积294 860hm2,占全省小杂粮主要作物播面积的比重73.90%;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三大区域。即西部吕梁山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缓坡丘陵高寒冷凉风沙区和太行山中南部干石山区。
  1.2 贫困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征
  山西贫困区的贫困县分布区域,集中分布在山西西部吕梁山区,内长城以北的山西北部地区以及东部太行山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干旱地区。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雨水集中,秋季短暂、雨量偏少,春季多风少雨,有“十年九春旱”之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小杂粮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山西贫困地区发展小杂粮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1]。
  58个国家级贫困县年均气温、降水量、无霜期分布[3]如图1-3所示:
  2 贫困地区小杂粮资源的开发现状
  2.1 小杂粮种类繁多、集中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干旱丘陵山区县
  山西并非产粮大省,却是享誉全国的 “小杂粮王国”。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杂粮品种,山西占尽资源优势。主要杂粮作物有豆、麦、粟、薯、黍5大类120多个品种。贫困区复杂多样的生态气候与地理环境更是占尽了山西资源丰硕的杂粮种类与数量的大部分。
  2005~2014十年间,贫困区58个贫困县小杂粮播种面积与产量占山西全省主要小杂粮播种面积与产量的占比谷子(57%~80%)、燕麦(81%~85%)、荞麦(66%~80%)、糜黍(71%~76%)、豆类(64%~70%)均达到较高比例,更进一步说明山西贫困区是小杂粮分布的集中产地(表1与表2)。
  2.2 栽培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留守劳动力难以支撑小杂粮生产
  由于山西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不适宜机械作业,小杂粮的种植、管理、收获脱粒等诸多环节几乎全部利用传统农具或手工作业,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今天,农村留守劳动力难以支撑如小杂粮高粱的人工间苗、人工收获的高粱生产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小杂粮的生产。
  2.3 加工企业规模小而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处于初加工阶段,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乃至贫困区小杂粮加工、新产品研制和开发营销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大多企业是其它行业转型而来,由于受煤炭经济“一业独大”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等影响,绝大部分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技术落后、还停留在加工原粮制面粉的基础上,深加工产品不多、产业链短,很难进入大型的超级市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3 贫困区发展小杂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品牌效应低、缺乏竞争力
  山西贫困区的小杂粮多种植于丘陵土石山区的坡地、梁地、沙坨地等瘠薄旱地上,生产条件差、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单产水平低,农民大多自发种植,分散经营,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很难形成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加之科技投入小、品种退化问题严重、加之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以支撑小杂粮的生产,导致科技投入支撑的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很受挫。
  3.2 小杂粮加工企业与农户矛盾突出、利益共享未形成机制,和大农业模式融合较差
  近年来,随着山西省政府对小杂粮产业化科技的重视,小杂粮加工业蓬勃发展,但小杂粮加工企业与农民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沾、风险共担”机制,订单农业与金融支持订单农业发展的“公司+农户+信贷”发展模式很少见。即使有订单农业,由于体系不健全,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基地+技术+企业+产品”的良性循环。与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战略新品驱动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以创新经营方式为重点的全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5]具有较大差距。
  3.3 规模效益差、工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制约性强
  山西贫困区乃至全省杂粮生产中,规模效益差,传统的自产自用式小农经济模式,依然是制约杂粮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于杂粮生产相伴而生的杂粮加工业,同样受制于这种历史惯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活力,杂粮产业链任重道远。现有的技术研究多以应用开发为主,工业化、标准化技术缺乏难以支撑产业升级与跨越发展。
 4 贫困区开发特色小杂粮资源的途径
  4.1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小杂粮产业脱贫致富
  山西贫困区58个贫困县,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脱贫致富根本还要靠产业支撑。未来几年,山西贫困区最大的难题是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6]。首先,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小杂粮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种植杂粮的积极性。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向科技要收成和要效益。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采取灵
  活多样的技能培训方法,让农民掌握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才能有效促进小杂粮产业脱贫致富,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4.2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脱贫攻坚与综合开发统筹推进
  山西贫困区58个贫困县的杂粮有谷子、大豆、杂豆、莜荞麦、高梁等20余种[7],从北到南均有种植,尤以干旱山区生产为主。开发特色小杂粮资源必须立足小杂粮具有抗旱、耐瘠、优质、稳产等优势,坚持脱贫攻坚与综合开发为目的,坚持研究、推广、基地、加工、品牌、营销等一盘棋[8]统筹推进的发展道路,形成产业链,才能走向大市场,真正为贫困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4.3 构建新型小杂粮经营主体、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利益共享机制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开发贫困区小杂粮资源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为导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才能有利于保障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吕梁市的刘虎应永盛石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选用谷子、红小豆、豌豆、豇豆等小杂粮进行原生态产品加工,在当地很快打开了市场。“刘虎应石磨面” 并于2014年12月,获得食品生产QS认证,产品走进太原、深圳市场,年销售收入达到70余万元,固定资产达到1 000万元[9]。偏关县于2010年4月引进并成立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集养殖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章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利用杂粮资源生产荞面碗托、荞面圪托、擀豆面、豆腐、粉条五条生产线和一个2000只羊的养殖场,公司按照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实施联农发展,安置120多人就业,有效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农民增收致富,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10],就是利益共享的很好例证。只有通过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充分调动起农民发展绿色小杂粮的积极性,才能为贫困区农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4.4 依托小杂粮资源、 运用“互联网+”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山西贫困区种植的小杂粮无公害、无污染、品质好,并占价格、产量特殊人群需要等多重优势,已成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①依托小杂粮资源,因地制宜把“互联网+”模式引入种植小杂粮农业,在种植基地建立起无死角的视频网络监控网上小杂粮农业直播系统,实现网上销售与田间地头种植和加工过程实时互动,让消费者吃得安全,用得放心。②以营养、健康的理念,利用线上线下培养小杂粮手工制作能手,拓展小杂粮销售渠道。③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托优势探索破穷题新模式,在山西脱贫攻坚中,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金融创新、资金整合,干部帮扶上精准发力,让各种优惠新举措精准安排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种植小杂粮村、小杂粮户中,为开发“粗粮”的小杂粮产业市场,迎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存先,徐芳,降磊.转型中的山西贫困地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1):10-14.
  [2]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农业地图集[M].西安地图出版社,2012.11.
  [3]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山西省市县地图册[M].湖南地图出版社,2012.2.
  [5]李志起,大农业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2
  [6]山西“小杂粮”产业展翅腾飛-中国粮油网-粮油市场报.www.grainnews.com.cn,2015.4.27.
  [7]裴云锋,山西:七大特色产业富民强省-山西新闻-中国网.m.jiangsu.china.com.cn,2016.9.23.
  [8]赵向南,骆惠宁.在忻州梁调研——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山西日报,2016.9.23.
  [9]中国粮油,山西省小杂粮形成大产业-农特网.www.nongtewang.org,2015.5.15.
  [10] 张存先,刘仲连,徐芳,降磊,等.山西贫困地区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实证[J].2013.第15期:123-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14:15 , Processed in 0.582102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