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价值观滑坡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09:0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滑坡的多维文化影响因素
  任何客观存在的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原因。文化认同因素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滑坡现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维因素。
  (一)自身特点
  “道德的发展根本上是自主的或不自主的个体对自身道德经验的积极构建”〔1〕。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与其年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18-23岁的年龄区间,正处于生理、心理同步发育的青春萌动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善于接受新思想、崇尚学习新科学、乐于追求真理是其典型特点。对新兴文化、外域文化等“离经叛道”的新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巨大兴趣。步入大学校园后,从有老师规范性的价值引导变为盲目的自我探索为主,从单调纯粹的升学学习转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恋爱、考试、升学、就业等这些人生必然经历的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需要面对。各种人生旅程中的际遇坎坷在不经意间就会引起他们的困惑或不适应。“我是谁?”这类对于“自我迷失”的质问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耳闻目睹。以现代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微信、QQ等各种现代社交软件为平台,西方堕落文化、庸俗文化、互联网快餐文化、传统落后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最迅速便捷的方式,直接抵达学生生活的空隙,对学生的自我认同、国家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造成直接的冲击。道德判断力弱、缺乏辩证思维、心理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很容易盲目跟风,偏离社会主流优秀文化,甚至以消极、灰暗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形成狭隘、错误的结论,从而塑造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上歧途。
  (二)时代变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气势磅礴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给医学生的价值观认同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引起文化变化,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变。《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丰富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共识。但是,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也促使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利益满足意识逐渐觉醒,客观务实的一面日益凸显。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备,导致了个体利益发展日益失范。个别官员的腐败堕落,少数“流氓型知识分子”的抄袭剽窃,部分明星的奢华淫逸,在潜移默化中起了负面示范作用,促进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文化的传播。个人生活功利化、人生价值目标短期化、社会价值实现手段多样化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特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国际背景也给处于文化分裂状态、理论根基薄弱、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造成了诸多价值观困惑与迷茫,甚至信仰动摇。
  (三)文化碰撞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不能丢掉这个灵魂。文化一直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载体,并存在于人的各种关系中,来源并渗透于人们的生活里。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是价值观念发展变化根本因素之一。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2〕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今天,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深入,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各个领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西方文化间强烈碰撞,形成了各种思想观念的汇聚、冲突,原有社会生活的善恶标准面臨新的挑战,对于一些道德问题用原有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已经难以解释和辨别。所以,只有先解决文化认同,才会有价值共识。没有解决道德背后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前,讨论道德的有无,必然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诚如2011年9月中央文明办官员王世明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也必定多元,在一个权威逐渐隐去,边缘与中心混淆不清楚的时候,所有的倡导都会被嘲笑,所有的主义都会被质疑,这反映了伴随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碎片化的某些社会现实。”〔3〕由于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在眼花缭乱的多元文化交融碰撞面前,大学生陷入了疏离传统文化、冷漠本真文化、迷恋西方文化、追逐新潮文化的文化困境。碎片化的文化教育是医学生在主流价值观认同上迷茫失落、烦躁不安的根本原因。
  (四)环境影响
  大学生生活成长环境的文化氛围是制约和影响其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在与家庭、学校、实习单位、网络空间等环境的互动联系中,各种文化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学生的道德血液里。作为人类第一个成长环境,家庭文化氛围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家庭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观念和方式方法等都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4〕系统组织实施教育的学校、实习单位的人文环境是提高医学生价值观认同度的主要场所。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状况、教师的品行和治学精神,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信仰状况、道德心理构成重要影响。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已悄然改变了当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为越来越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学生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在何地学习。获知观念由被动的灌输和安排,演变为主动涉猎自己所想要的知识。文化在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作用下扩散到各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也提供了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强大平台。互联网是一个文化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庸俗文化、西方堕落文化、骗子、小偷,色情、盗窃泛滥成灾,给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轻者耽误学习,重者诱导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强化优秀文化认同,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
  在2012年一次文化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国家的强盛,文化兴盛是重要支撑,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5〕。正是在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竞争、传播过程中,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获得了认可,国家的文化实力同时也得以展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优秀文化认同,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
  (一)摒弃重智轻文倾向,树立以文促德、德智并重观念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社会环境和僵化教条的人才评价机制,造成了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更多地停留在文件上、会议里、项目中,形式主义十分盛行。对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而言,德育工作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只要按文件要求落实,有活动记录,通过上级检查,具体效果是无需过多关注的。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是能加则加,小班精细教学,考核严谨规范,而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等人文课程则能缩则减,动辄几百人大班授课,延续强制灌输教化方式,考核方式也多简化单一。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优秀文化课难听到是校园里的公开秘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部分教育者和学生都认为,专业课有用、选修课有趣、两课乏味、文化课上网就行了。然而,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所大学,文化才是其躯壳的灵魂,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背后一定是文化的失落和迷茫。恰恰是我们忽视的文化,却以惊人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日积月累地塑造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可见,轻视文化熏陶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是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更新德育观念。摒弃“重智轻文”倾向,树立“以文促德、德智并重”观念,这才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二)夯实优秀文化之源,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堤坝
  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文化与教育相生相长,互为前提、互相砥砺。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气势磅礴的红色经典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先进文化,都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宝藏,也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堤坝。温家宝总理早在2011年4月《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中就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除了生产更多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外,还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只有依托这个文化宝库,不断丰富发展这个宝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拥有坚实的价值文化基础。然而近些年来,对优秀文化的破坏愈演愈烈。例如,说黄继光堵上枪眼是因为摔倒了,因为炸药包两面都贴上了胶才导致董存瑞壮烈牺牲等等。对土匪、汉奸、卖国贼等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反面人物,却竭力渲染悲情色彩,转移对其屠杀民众、卖国求荣等恶劣行径的关注。坚定反对在大学教育中恶意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在影视剧、文学著作、博客朋友圈、在线讲座等文化活动中,公然用各种戏谑、反讽甚至歪曲的方式,丑化国家英雄和楷模的光荣事迹,诋毁红色革命文化的行为。不知珍爱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一个缺乏历史厚重感的民族。破坏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破坏民族的未来。我们鼓励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的真实举措,但我们强烈反对假建设之名,行真破坏之实的恶意行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破坏,尤其是对历史的践踏,就是对国家、民族、自己未来的破坏。对于肆意诋毁、篡改、贬低优秀价值文化的个人、组织、媒体,必须要从宣传源头上予以制止,靠制度予以規范,依法律予以严惩。
  (三)提高德育人才文化素养,探索以文化为载体、以效果为导向的价值观培育体系
  德育教师“自己明道、信道”,一支文化素质过硬、战斗力强的德育工作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我们必须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课题的错误倾向,优化规范用人机制,把政治立场坚定、人文素养高、道德品质好、教育能力强的人才选进来予以重用。坚决剔除那些三观不正、崇洋媚外之徒,坚决抵制恶意篡改历史史实、诋毁我国优秀文化之流,坚决打击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的害群之马。教育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适合教育者需要的优秀文化培养方案,举办各种高品质的优秀文化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在岗德育工作者的优秀文化素养,坚决抵制、封堵、压缩各种垃圾文化、庸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国家也需进一步改善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要从制度上、政策上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成长松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育工作者的考核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效果为导向,规避各种假大空和形式主义。鼓励教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探究适合德育课的教学方法,革新教育手段。依托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古迹、文化成果,多采用小组讨论、社会实践、实地参观调查等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将价值观培育落在我国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之上。德育工作者的学术研究需以政治立场为根本,论文、著作要重点考察社会影响力和理论贡献力。加大人文社科课题立项基金资助力度的同时,也要有别与自然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主要考核社会影响力,推崇创作文化经典。在教学行为上鼓励践行匠人精神。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德育工作者一方就可完成的工作,还需要其它教育工作者的协同配合,更需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大学生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形成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四)拓宽文化熏陶渠道,营造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形成文化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是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的有利影响因素。大学生的道德困惑,多和所处环境、所经遇的事件相关,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盎然的文化是大学生净化心灵,抵制庸俗文化侵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栏、BBS论坛、演讲比赛、辩论会、第二课堂、微视频等文化载体的群体分享和互相分享功能,宣扬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加强校风、学风、教风、社团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组建大学生艺术团定期表演、播放积极健康的影视片、举办卡拉OK活动、创作校园歌曲、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举办舞会、请社会艺术团体来校表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展示大学生的才华,提升其能力,锻炼其品格。要重点关注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和海量的知识的同时,也给各种低级趣味、庸俗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侵袭创造了可乘之机。现代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和遏制各种依托网络为达到个人阴险邪恶目的的惡意炒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网络阵地也是我们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前沿阵地。我们应该依托网络,加强导向引导,结合大学生的特定人群思想活跃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融入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的故事、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段子中,靠网络的放大效应强化教育作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建设,需要政策的支持,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和献计献策。各方群策群力,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形成文化环境营造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 考 文 献〕
  〔1〕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3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3〕http://news.hexun.com/2011-09-29/133859433.html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5〕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23:16 , Processed in 0.575536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