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09: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三地合作意识不强,整体规划欠缺,未构成统一品牌形象
  众所周知,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要想顺利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一直以来,三地各自为政的现象尤为严重。北京旅游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天津和河北,天津、河北两地想依靠北京的帮扶和带动,促其发展;而北京对河北和天津却缺乏相应的期望和依赖。这些导致三地一体化发展意识极为薄弱,均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有点关起自家门自我发展的意思,没有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互惠、互利、共赢的观念。
  由于三地合作意识不强,所以至今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现有的规划缺乏整体性,权威性能不强。因此具体实施起来,在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自然不能到位。比如,表现突出的,为了各自利益,彼此争夺客源,城市之间的重复性建设依然存在,像秦皇岛海边浴场与天津人工浴场、北京与河北冬季各类冰雪项目同登场等等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例证。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三地无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区域精品线路,自然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与形象。
  1.2 基础设施不完善,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三地虽然整体上来讲,交通条件很好,在国家和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让寻常百姓也享受到一体化的“交通福利”,日益向“轨道上的京津冀”迈进。但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其交通条件并不是很完善,对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目前已形成的“多核心高密度网络化”的空间交通架构,京津冀现有的交通结构,依然存在“断头路”“瓶颈路”,甚至被称为“一公里壁垒”的问题,这些还有待改善。特别是河北地区,对比京津现有的交通状况,差距依然很大,造成资源无法对接,据有关数据显示,河北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天津的1/3,北京的1/2。可见,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空间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阻碍了京津冀三地文化旅游资源快速融合的步伐。
  1.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内涵和创新意识
  旅游对人们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是否有特色,然而所谓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内涵。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的关键,无非是要挖掘其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目前,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展示给大家的,更多的是其千辛万苦打造的艺术价值,而这种艺术价值又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京津冀三地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足,将重点放在对景区、场馆自身的投入上,举办各种类型文化节。并且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主题不够鲜明,展示内容有限。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对于文化旅游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关注不够,流于形式。如果仅靠复原的景观和文物来吸引文化旅游者,缺乏内涵,创新性不足,自然无法激发其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所产生的探索意愿,那么旅游者自然也就没有了来此旅游的想法和动机。
  2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策略
  2.1 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树立区域合作理念
  对比长三角地区,人们早早就认定京津冀协作的难度会更大。因为长三角区域协调各方主体都很认同上海的龙头地位,借助于产业链的前后向联络,市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尤其明显。但京津冀三地也是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组成,均为利益主体方,但这涉及到的主体地位、层级相当复杂,使区域间的协调难度增大。加之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共性,因此除了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三方关系外,政府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主导作用,特别是就三地文化旅游整体规划,相关政策保障上发挥其职能作用。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促进层面”,京津冀三地之间可以通过更多的核心吸引物之间的联系、信息共享、游客联系进行推动;从“旅游功能推进”上,可通过旅游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联动和交流。只有本着“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推动各文化旅游资源间、文化地域间的合作,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树立区域合作理念,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才能为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提供基础保障,也才能有希望实现真正的“京津冀旅游一家亲”的发展目标。
  2.2 梳理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脉络,创建创新文化产品体系(下转页)
  (上接页)
  在以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整合旅游资源的文化主题时,既要寻找共性,又要凸显个性;既要考虑本土文化,又要顾及旅游需求。因此,要深度挖掘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创建创新文化产品体系,必须创新开发模式,建设特色文化旅游众创空间,特色国际区域文化旅游圈,使游客体验到京津冀独有的文化精华。这既是发展京津冀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提高三地旅游城市竞争力的要求。
  在对京津冀众多文化主题进行梳理时不难得出,对于区域文化产品体系的开发,京津冀应梳理出一套开发思维,既要做到多元互补,又要体现特色各异。现阶段三地可主推融合后的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民俗风貌旅游品牌、红色经典旅游品牌等,又要有重点地凸显“皇城文化”“燕赵文化”“民俗文化”。通过赋予不同区域产品各有特色的文化内涵来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驻足,使旅游者无论选择哪条线路,都会“获得不同的体验,留下不同的回忆,传递不同的口碑”。
  2.3 借助于“互联网+”,建立京津冀三地交互联动平台
  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向纵向发展,在今天“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搭建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云服务平台,在平台系统内,建立交互联动机制,促使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加快资源优化配置。
  以“京津冀红色旅游主题”为例,将三地的红色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整合,组建成一个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分析每种红色资源与周边资源的联动方式,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相互补充,促使资源多元化。在提升旅游者的红色文化认知的同时,达到实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目的。
  因此,交互联动平台的建立,对于区域性旅游线路的推广,区域旅游客流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4 解决区域内部交通问题,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进化
  京津冀三地一方面在构建由“重点板块——核心城市——高铁网络”组成的内部交通体系,另一方面在快速打造“四纵四横一环”交通格局。京津冀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之后,可以考虑取消三地之间高速公路上的各种关卡,各个景区之间,特别是县级城市之间,必须要有畅通的高速公路以便京津冀旅游专车通行,这样游客可以从自己便利的城市出发,乘坐到旅游专车,节省游客时间,提高旅游效率和效果。京津冀区域旅游交通的空间布局,要达到“景随路转,路为景开”的效果,一点点破解掉“断头路”“瓶颈路”、“一公里障碍”的壁垒,使旅游交通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借此助推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王硕,李玉峰.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验研究,2016(02).
  [2]        冯石岗,刘畅.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构建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06).
  [3]        李珂.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        王娟.京津冀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2:05 , Processed in 0.526828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