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来词汉译的理据性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10:2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和往来,许多新的事物和概念被引入中国,使得外来词成了丰富和发展汉语的一个重要源泉。外来词汇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产物。应用外来词汇时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双语能力,更需要具有双文化能力,需要对源语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进行及时的追踪和敏锐的把握。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合作交流的加强,英汉词汇交互使用的现象越发频繁,汉语兼容外来词汇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文化碰撞消融过程中得到加强。如今汉语中的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词汇如脸书、推特,基因、微博、粉丝、纳米,跑酷,嘻哈等其实原本就是外来词汇。对外来词翻译的研究,不仅能为外来词翻译实践提供理据基础,也会对词汇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启示。
  关于外来词翻译的研究,国内学界多着眼于具体的翻译方法。黎昌抱(2000)指出汉语借词的四种译法,即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和英汉夹杂,并分析了被借入后这些外来词的内部形式的变化;万迪梅(2000)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对四种主要的外来词译法(直译、音译、义译、音义兼译)的选择问题;胡清平(2001)从多视角研究了外来词译法,并主张首选音意兼译法;金其斌(2005)探讨了汉语英源外来词译法的四种新趋向,即港台译法引入、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词汇、音译增多、直接引用。徐莉娜(2006)通过对英汉语比较分析了两种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的不同倾向,探讨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对外来词的影响。杨延龙等(2009)从汉语词语文字理据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语音转写、语义摆布和语音转写兼语义摆布等外来词的不同译介过程,进而指出外来词的翻译是与语言文化因素紧密相关的。郭中子(2008)在阐述象似性原则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外来词的汉译方法的心理可接受性。在国内语言学界很少能够有学者将外来语的汉译与语言学理论联系起来,从中找到翻译和语言学理论的共同之处。本文从汉语的理据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介绍外来词汉译的不同方法,尝试找出外来词汉译方法的可接受性,旨在找到更科学更实用的外来词汉译的方法。
  2. 汉语的理据性
  黄巽斋(2003)认为语言是人类历史和经验的积累,是有现实和物质基础的人文现象,象形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的共同起点,是一切文字发生的通例,尽管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绝大多数文字都走上了表音的道路。也就是说表音的英语与表意的汉语的文字应该都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过来的,因此都是有理据的,只不过是理据的类型不同及不同类型理据性强弱存在差异而已。Ullmann(1962)认为词的理据主要有三类,即语音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关于词的理据性概念,许多学者都有所定义。陆国强(1983)指出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詞义与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曹炜认为所谓词义的理据,是指词义形成的缘由,它是从发生学角度来探求词义的来源的。许余龙(2002)认为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有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我们可以从这些表达形式中推断出词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词的理据性。学者们对词的理据性的概念表述不一,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词的构成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汉语是表意文字,最初的来源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从创造之初就有很强的理据性,是对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形状特性的模仿,并逐渐由真实模仿演变为写意模仿。尽管现代汉语词汇的书写方式与最初的象形文字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态理据性呈现变弱的趋势,但是,现代汉语词汇的自然模仿性是有据可考,有理可依的。若对汉语词汇的书写形式刨根问源,我们就会发现汉字词汇形态与意义之间是有相关性和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的,意义是可以根据词汇形态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望文生义,即根据词汇的书写方式、偏旁部首猜出词汇的意义,汉字的表意功能在部首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所以,尽管汉语语音理据表现得较弱,其词汇读音和意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汉语词汇的形态理据性明显较强,词汇基本呈显性结构。
  汉字的这一“形义结合”的特征同西方文字“记音表义”不同,它不仅使得汉字单个语素本身具有理据性,而且还为多音节词语的理据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因此,研究词的理据,可以阐明事物或现象为什么获得这样或那样的名称,有助于认识词义演变和词义发展的规律,理解词形与词义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合理地吸收外来词语。汉语词语的文字理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和采取的吸收方式。人们在对待外来语时,总是要有意无意地探究其中“字”的含义。正因为如此,我国翻译界对外来词,尤其是英源外来词一直有着“意译”的传统。王力(1982)也说过这一意译的优良传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这是汉语在外来语影响下产生新词的特点。
  3. 外来词的定义
  关于外来词的定义及内涵,语言学界历来都有分歧。王力(1982)认为当我们把别人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意都借过来的时候,就把这个词叫作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音译,当我们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法把别的语言中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的时候,就把这种词称作译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意译,有人认为音译和意译都应称作外来词, 但我们认为只有借词才是外来词,而译词不应算作外来词。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对于外来词是这样界定的:外来词也叫借词,指从外族语音中借来的词,如“幽默”、“浪漫”、“景气”。 外来词是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把对方语言中的词借来的结果,并且明确指出,像“电车”、“扩音器”、“收音机”一类词,它们是根据外族词的意义和概念用汉语语素按汉语的构词法构造出来的, 是音译词,不应算作外来词。其实,判断一个词是否为外来词,关键在于其表示的概念是来自本族语还是外族语。一般而言,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当某一语言词汇所表示的概念移植到另一语言时,常常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即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表达同一概念。这时,人们常常采用某种翻译方法将该概念移植过来,其移植的结果便是外来词。
 外来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不可能自给自足, 都需要向其他民族的语言借用一些自己没有而时代与社会生活发展非有不可的词汇。汉语也不例外。几千年来, 汉语一直在吸收与借用其他民族语词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与提高自己。吸收与借用的过程即翻译的过程。
  4. 外来词的不同汉译方法
  外来词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时,要受到汉语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使其具备理据性。因此,汉语的单音节、象形方块文字的特点等,使汉语对外来词的改造要比西方语言间的词语借用显得复杂,却又别具一格,更富于创造性。外来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音译的外来词,二是音意兼顾词,三是音译附加汉语语素词,四是仿译词,五是意译词,六是字母词。
  4.1 音译
  音译是指把外来词语的发音用读音相似的汉字写出来。许多新词刚被引入时,由于其表达的概念在汉语中尚无对应物,更无对应词,人们往往采用音译将其译出。相当一部分音译词经广泛传播在汉语中存活下来并延续至今。大部分音译外来词属于英语中的专业、科技术语及商业标识等。如:克隆(clone)、三明治(sandwich)、厄尔尼诺(El Nino)、基因(gene)、芝士(cheese),咖啡(coffee), 粉丝(fans)、秀(show)、沙龙(salon)、吉他(guitar)等。
  4.2 谐意音译
  谐意音译是借用英语相似的语音形式和汉字谐意的方式,其语素往往带有一定的意义联想,一般从字形或字义可以揣度词义,如“黑客(hacker)指电脑的不速之客,表意与刺客如出一辙”、“脱口秀(talk show)指谈话节目”、“托福(TOEFL)指托该考试的福可以到外国留学”、“百事可乐(pepsi-cola)指做任何事都快乐”“血拼(shopping)指疯狂购物”等。
  4.3 半音半意译
  半音半意译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英语外来词语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即由“音译+意译”或“意译+音译”组成,常用于复合外来词的音译,如“星巴克(starbucks)、呼啦圈(hula-hoop)、迷你裙(miniskirt)、华尔街(Wall Street)、冰淇淋(ice-cream)、剑桥(Cambridge)、水上芭蕾(water ballet)”等;二是整个英语外来词音译后,再添加汉字语义标记,使外来词的意义更加一目了然,如“桑拿浴(sauna)、披萨饼(Pizza)、爵士乐(Jazz),丁克家庭(DINK family)、香槟酒(champagne)、新 西 兰 (New Zealand)、保龄球(bowling)、艾滋病(AIDS)、帕金森症(Parkinsonism)”等。
  4.4 仿译
  仿译是指将英语外来词语的内部成分与对应的汉字翻译过来的一种借用方式,该类词语的整体意义与字面意义不完全对应或其所应用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如“卖点(selling point),白领(white collar), 热狗(hot dog)、猎头(head-hunter)、宽带(broadband)、蓝牙(blue tooth)、平台(platform),热钱(hot money)”等。
  4.5 直译
  直译外来词保留了原词语的整体结构,按照汉语的语素和组合规则进行语义合成,具有语义透明的特点,如“峰会(summit)、桌面(desktop)、牛仔(cowboy)、硅谷(silicon valley)、硬件(hardware)、軟件(software)、对话框(dialog box)、超文本(hyper-text)、电子邮件(e-mail)、网迷(cyber mania)、自动取款机(automatic teller machine)、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软着陆(soft landing)、代沟(generation gap)”等都是现代汉语中流行的直译外来词。
  4.6 字母词
  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原单词或英文缩略字母直接在汉语中使用的现象,其形式可概括为:(1)英文字母与汉语词素混形,如“AA制、T恤、维C、PH值、B超,U形管”等;(2)英文缩略字母与汉语词素混形,如“VIP房、IP电话、GRE考试”等;(3)纯英文缩略词或合成词,如“CEO、APEC、IT、DIY、GDP、NBA,APP”等;(4)纯英文单词与数字混形,如“ iPad Air 2,Windows 7、Office2000”等;(5)纯英文缩略字母与数字混形,如“3D, CD, MP4、G20、2GB, 24k, P2P”等。
  5. 外来词翻译的理据性趋势
  一般说来完全音译的外来词进入汉语都是发生在中西文化大交融时期。比如晚清到五四前后,由于西方列强以强大的武力叩开了清王朝的封建大门,随之而来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思潮大量涌入中国,汉语中便出现了诸如“德谟克利希”、“赛因斯”、“柏里玺天德”等新词语,但是这些词由于不太符合汉语构词习惯,无理据性可言,所以后来都被意译的词所替代了,分别变成了今天的“民主”、“科学”和“总统”。汉语的固有语素都是单音节的,汉字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来记录语素的,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使得说汉语的人在思维和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在吸收包括外来词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毫无意义的符号使用,也就是不太习惯完全借音的那些完全音译的外来词,所以,很多完全音译的外来词慢慢地都被意译词所代替,这是汉民族心理对吸收外来词的影响。
  汉语中的音译词在选择汉字作为其声音符号时,总是根据汉字的文字理据性特点,力图使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以及组合的词组具有某种与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相近、相关的内容意义,或带有某种特定的情感色彩。代表性的音译词有三明治(sandwich)、基因(gene)、沙龙(salon)、可口可乐(Coca Cola)、克隆(Clone)等。综观这些在汉语中留存下来的音译词,可以看出,它们不仅是表音的符号,同时还具有表意功能。这再一次说明了汉语对音译词的吸收同化从一开始的消极被动、生吞活剥到积极改造、吸收同化,力求符合汉语文字理据性要求,满足汉民族心理的过程。像上面引用的这些音译词都是既具有明确表音,又明白达意的音译词中的神来之译,它们充实丰富了汉语词汇。高名凯、石安石(1963)早就指出,汉语对外来语的“语音成分的吸收多半是伴随着外来词而出现的”。汉语中新的音节的产生与吸收外来词有很大的关系。
 在外来词的翻译过程中,最初是通过纯粹音译途径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并最终留存下来的少量音译词,慢慢地发展到根据需要和不同的视角附会组合了外来词的内部形式,设法使纯粹音译转向音译+意译的方法吸收同化这些外来词。而这种音译+意译的翻译方法,不仅满足了汉语“以形求义”的理据性心理,同时又排除了这些外来词进入汉语系统的障碍,这是外来词翻译的一大进步。音译+意译外来词语,既保留了与原来外语词相近的语音,而在词义上也保持了与原词相对应的功能。它们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民族特有的韵味,更能贴近汉语民族的心理,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既满足了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求新”心理又保留汉语见字知义的文字理据性的心理,减少了外来词进入汉语系统时所遇到的阻力。正如李冬(1992)指出的汉字不仅是音节的符号,而且是意义的标记。当新词出现时人们习惯地期待这一词语应有一定的理据,或者说,人们习惯从组成这一词语的汉字来揣度、理解它的含义。
  6. 结语
  整个人类文明的过程也正是各民族不断接触不断融合的过程。所以,任何民族的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要與其他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这些影响这些融合便会在它的语言中有着清晰的体现,这就是语言中的外来词。外来词的出现是语言与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汉语中的许多外来词已经融合成了汉语言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丰富汉语言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来词进入汉语后能否具有生命力融入汉语而留存下来,又以什么样的形式留存下来,多种因素在共同起作用。一般说来,很少一部分音译词被汉语接受,但是很多意译词由于它们符合汉语的构词习惯,有一定的理据性,所以进入了汉语基本词汇。实际上,汉语中也确实出现了不少汉译外来词的典范,如Vitamin维他命、utopia乌托邦; crisis危机、logic逻辑;Cambridge剑桥 、fossil化石等等。这些外来词之所以在汉语言文化中能被公众有效地认同、接受和传播,是因为它们都反映出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的特色,遵守了汉语文字理据性的特点,在今天都已变成汉语规范的语言,成为汉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Ullmann, 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2.
  曹 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1.
  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 中国翻译,2001,(11): 28-31.
  郭中子.英语外来语的汉译认知解读[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 44-49.
  黄巽斋.魏志成 编.汉字文化丛谈[A]. 英汉语言比较导论[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金其斌.汉语外来词翻译中的仿译研究[J]. 中国科技术语,2007,(2): 40-45.
  黎昌抱.英汉外来词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2001,(9): 92-96.
  李 冬.王福祥 编.汉英词语理据比较[A].对比语言学论文集[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万迪梅.从文化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 35-39.
  王 力.汉语史稿(下册)[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杨延龙、曹 勇.从汉语词语的文字理据性看外来词的译介过程[J]. 外语教学,2009,(5): 100-103.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WANG Ying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frequent, foreign words are entering Chinese language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Compared with the phonetic characters represented by English, the Chinese words have unique word motivations in word-formation and semantic features. Such motivation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ssimilation methods of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system. Language and cultural factors, regardless of the approach taken should comply with the motivation features of the ba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 foreign words;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motiv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2:10 , Processed in 0.612241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