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奥鹏西交作业论文答案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6 18: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场景体验:让文本所塑造的形象立起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和每种事物都是立体的,存在着多样性、多元性、多义性等特点。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篇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笔下塑造出的人物或事物多出自生活,形象鲜明,特点突出,也是活生生的。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该努力让文本中的人物或者事物的形象“活起来”。可在现实当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书中的人物或事物作“绝对化”的理解,加以简单处理。比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多数教师都抓住“得意洋洋”这个词语进行教学:它怎么“得意洋洋”?文中是怎么写的?你还想到它会怎么做?它“得意洋洋”后的结果是什么?……就这样,最终把蜗牛这么一个“骄傲”的反面典型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心里。
  然而,我们来看,有一位教师也是抓住文中“得意洋洋”一词进行教学的:
  孩子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过奖品、证书或奖杯吗?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吧。
  课文中的蜗牛哪些地方与你一样(得意)?不一样在哪里呢?
  在学生读文、答问、叙述后,教师又抓住了“成天”一词,启发学生如果是天天这样做(得意洋洋),那么“在生活中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以此引导学生进入了真实的场景体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只符合“人之常情”的蜗牛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渐渐地,其身上的缺点也越来越突出,一种警醒在儿童心里发出声音。在理解一只真实的蜗牛的过程中,真实的理解学习就在儿童身上同时发生。正是场景体验,让课文所塑造的形象在儿童心目中鲜活地立了起来。
  二、场景想象:让儿童与文本直接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存在“简单化”和“绝对化”的现象,在教师的讲解中,要么将文本中的人或物的形象定论为彻头彻尾的“反面典型”;要么展现给学生的就是“高、大、上”的神圣形象,简直是把文本中的人或物高高地捧上了神坛。
  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不少教师都是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认识树的优点,再强调将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优秀品质联系在一起。这样教相当生硬。于是,笔者在带领学生透过文字感受樟树高大、旺盛和拒虫的特点之后,这样引导学生:“我们现在也来到了宋庆龄故居前,樟树下有好多个旅游团队,树下一角还有一对父子,参观完了正准备离开。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游客当中肯定有人会针对这次参观说点什么,会有些议论。就像我们自己出去旅游参观那样。他们会说些什么呢?那对父子,有可能在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请大家设身处地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以此,引导学生“穿越”到游人的时空中进行参与、体验和想象。这一想象场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平时游玩参观时的个人经验,因此对于阅读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乐意去做,而且能够做得到。由树想到人,实属自然联想;而人正如此树,当属品质的照应和对接。此时,儿童就能进行逻辑的思考:宋庆龄的内心就有一棵小樟树在生长,见到住房前的樟树自然喜欢,当然“舍不得”离开它们。
  在此课教学中,教师运用想象和穿越式的场景,使得树与人不但有了联结,挖掘了内在的联系,同时避免了“贴标签”式的生硬抬高。让儿童与文本、与作者进行真实的对话,才能让儿童真切领略到文章以物喻人式写法的精妙之处。
  三、场景之情:让儿童拨开疑云
  情感总是伴随着思维,并影响着人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更要通过体悟人的情感去把握人物行为的深意。在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过程如庖丁解牛般操作熟练,简单利落,但问题多在于教学解析常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把“语言文学”教学当成了“语言知识”教学,不能在教学中实现“将教材当例子”。运用场景因素质疑问难,激疑解惑,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中,作者描写了琴声旋律之后,联想到了阿炳眼中家乡的美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坎坷。对此,学生感受到的却只是旋律变化对应着阿炳的生活状况,获得的只是一般的陈述性知识而已。而一位教师则相机启发学生,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写到了阿炳的生活经历是如此坎坷,“曲由心生”,生活如此之苦,阿炳还能作出好曲子吗?他所作的曲子能美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重读课文,在思考、批注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认为:阿炳在月色皎洁的晚上,来到二泉边,听着潺潺的泉水声,心里一定特别愉悦。此景,此情,此人,是美好的,带着美好的心情是能够作出好曲子的;在此情境下即兴谱出的曲子应当是美好的。回忆中,有家乡的美景,而过去的坎坷则化为过眼云烟。苦难中的人们极度憧憬明天,阿炳对于明天又何尝不是心怀美好期待的呢?学生心中的疑惑至此终得消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22:59 , Processed in 0.712059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