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工作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08:3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社会工作可以促进服务对象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青少年经历了由留守儿童到流动青少年的转变。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断裂、亲子关系的破裂、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因素,使流动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社区环境中来,不能在社区中扮演起应有的角色,遵守角色背后的社会规范,不能与家长、老师及其同伴群体和谐相处,因此往往会采用同伴欺凌等暴力的方式去弥补心理和情感上的空缺,而不能在学校及社区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社工可以在物质帮助、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方面进行不同程度地干预或介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服务对象逐渐走出困境,走向正常的生活。当然,社工的介入不仅仅局限于“助人”的层面,还需要服务对象在社工的辅导和训练下进行“自助”。实际上就是充分挖掘服务对象个人的潜能,增强服务对象的能力与权利,增进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使他们能够在社区中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可以促进人与环境协调平衡
  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能够正常地融入到社会环境中,使其与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成长。一方面,社工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来应对外在环境带来的压力或威胁。另一方面,社工通过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的支持,促使服务对象与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进而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社工在干预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时,帮助服务对象修正对社会环境因素的不正确的认知,从而调整服务对象在社会环境中社会行为,帮助他们学会自身角色背后的社会规范与要求,鼓励青少年运用正确的人际交往模式,缓解人际沟通中的矛盾与冲突,尽可能地避免同伴欺凌问题的恶性发展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促使流动青少年与社會环境的和谐共生,还需要社工挖掘社区机构或社会组织资源,透过多方资源的链接与整合,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效果。
  3 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生态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状态。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首先,社工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可以在个人层面上进行,也可以在社区层面上进行。个人层面首先要评估服务对象主要的生活领域,包括其人际交往关系,及其重要成员对服务对象的影响程度。社区层面主要评估服务对象所生活的社区,包括社区成员、社区组织、社区文化及社区资本等。无论是围绕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还是一般性地对社区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是社区中有哪些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的资源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其次,社会工作者需要拟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对服务对象实施帮助。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的社会工作者链接起来,聘请社会工作者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青少年的心理知识普及,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学校不仅与流动青少年所在的社区形成支持网络,还要与流动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形成支持网络。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举行家长参观、接待活动,努力开展家访工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彼此之间互相传递教育学生的理念与方式,定期沟通,分享经验,共同防止和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达到帮扶流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
  4 社会工作者还是预防流动青少年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法制建设推动人
  首先,在立法层面,完善相关的法律建设工作,明确规定政府、社会组织和监护人三者之间的职责,特别强调不同部门对流动青少年群体事件处理的分工与责任。社工在针对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问题时,鼓励青少年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在明确立法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监督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促使保护流动青少年群体的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其次,在司法层面,加强严厉打击、惩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督促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刑事司法工作体系。第三,立足“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积极地矫治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使其与社区环境积极适应,进而把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率降到最低。
  5 小结
  可见,社工的干预会影响流动青少年群体对同伴欺凌问题态度及行为的转变,探索出社工在加强校园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帮助流动青少年明确其社会角色,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冲突问题,提高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流动青少年健全发展中,均具有十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19:11 , Processed in 0.642822 second(s), 26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