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09:0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急速扩张的冲击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都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急速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借助于这一时机向我国传播其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从不同层面向我国进行渗透。作为特殊群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受到西方敌对分子的关注,他们往往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民族问题结合在一起,传播民族分裂的思想,企图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走向极端,借助我国社会变革逐渐深入的敏感期,改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进而影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三股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都地处边陲,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具有边境线长、与周边国家接壤多、周边关系复杂等特点,而且少数民族聚集区往往又与其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同样的族源、风俗、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特殊的地缘环境给一些文化和思想的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三股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侵蚀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他们通过组织化和专业化手段,利用各种渠道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灌输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极端的宗教意识,传播民族分裂思想,挑拨民族关系,鼓动暴力极端行为。
  (三)少數民族自身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面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包含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样也是如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影响往往带有一定神秘的色彩,其传承过程中伴随的神秘宗教祭祀被一些少数民族视为不成文的规则,谁违背了这种规则就会被这个部落甚至民族所不耻,甚至还会受到一定的惩罚。事实上,这些规则具有强烈的宗教化和封建化色彩,混淆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
  (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都是社会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虽然国家相应出台了系列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优惠政策,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在数量上增长较快,甚至超出了国内同年龄学生的平均水平,但其基础教育的质量却很低。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与价值观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历程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历程中存在一些影响因素。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应充分考虑其生活环境、教育环境、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重点区分他们的成长历程与汉族大学生的不同之处。纵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汉族大学生:一是基础教育资源不足是其学习基础薄弱的直接原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和教育条件落后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教育的质量较低;二是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心理特征,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呈现出民族意识强、竞争意识弱、心理健康水平低等特征,这些特征不但没有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退,反而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三是受宗教文化和家庭传统的感染,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远远高于汉族大学生,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把宗教信仰看做高尚的精神追求,严格遵守教规、教义,他们宗教信仰的程度往往高于汉族大学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
  与汉族大学生相比,由于成长历程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宗教价值观影响深远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以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为核心的价值观本身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价值冲突,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却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宗教信仰通过神话的形式将世代积累的经验传承下来,并逐渐发展为民族生存不可违反的禁忌和规则,无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哪个派系,其目的都是将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整合起来,继而形成某种不可违反的禁忌和规则,达到强化民族成员之间团结的目的,极具神秘意味的宗教价值观是少数民族价值观独有的特点。宗教价值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贯穿于其成长的全过程。
2.道德价值观强调整体
  少数民族十分注重整体性,他们认为整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整体性特点覆盖了少数民族整个文化系统,譬如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正因为这种整体性观念的存在,使少数民族往往都有追逐公平、自由、和谐的倾向。这种整体性特征在其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于形成善良、诚信、勤劳、节约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整体性观念还保留着比较厚重的血缘性,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排斥本民族之外的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善于与本民族的同学进行交往,偏重于本族群同学的聚会和交流,对学校里其他活动关注度较低,这也导致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弱化。
  3.职业价值观务实多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薪资收人差距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之间也越来越大,行业和职业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标准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务实化的特点。由于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职业选择也更加务实多样。新的时期,在国家不断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差异也越来越小,各种竞争机制也逐渐形成,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创业理念。
  三、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但不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因此多元并不发散,而是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千百年来,尽管有语言和地域的差异,但共同的民族精神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科学评价少数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大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大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在交流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背景,通过文化、艺术、文体、科技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与汉族大学生的交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其次,通过汉族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一对一服务,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生活和思想上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成才信心,树立进取心;最后,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生干部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成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党支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等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加强与汉族大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研判。
  (三)强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几千年以来,虽然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曾间断,但各少数民族自身独有的文化却获得了很好的保存,多元一体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几千年后所呈现出的特征。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价值理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本质是一致的,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形成平等、宽容、接纳的价值取向。
  (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样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他们授课时应区别于汉族大学生,需要创新凝炼教育内容,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课堂、引入教材,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适应和喜爱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少数民族文化中所提倡的道德习俗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重视的时事热点、难点进行充分的结合,提高他们真善美、假恶丑的鉴别能力;其次把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等内容融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最后是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只在期末进行笔试考核的方式,采取平时实践成绩、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测评的方式,可适当增加口试成绩的分值权重,笔试中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和客观题型部分,增加论文写作环节,科学评价和有效检验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后的效果和思想变化情况。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高等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形成全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使党和国家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决策。
  〔参 考 文 献〕
  〔1〕李东,孙海涛.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4—25.
  〔2〕陈宪章,吴纪龙.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77—79.
  〔3〕张锐.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10—111.
  〔4〕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0):216—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17:52 , Processed in 0.633645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