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生态环保思想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09: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
  佛教历来注重保护环境,在佛教经典及佛教徒的实践行为中,都蕴含有环保思想。
  1.1 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也是佛教环保思想的基础。缘起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随缘而动,并非孤立存在的;地球是共业感召、因缘和合而成的,共业的因产生了地球的果,而业又分为善业、恶业与无记,善业得善果,恶业结恶果,人类只有保护地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会得现世华报,否则将会自作自受。佛教主张诸法因缘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相互依赖、因果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佛教的缘起论作为基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佛教自然观。
  1.2 慈悲观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慈悲就是关怀他人、关怀其他一切生命,让众生都不要痛苦。慈悲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是佛性的体现,因此,佛教一直主张戒杀,将戒杀作为第一大戒,同时,提倡放生护生,保护动植物。佛教的慈悲观对于禁止滥用自然资源、滥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依正不二思想
  依正包括依报和正报,依报是说生命依赖的生存环境,正报是说生命本身。依正不二,即是指生命与其生存所依赖的环境是不可分离的,是相辅相成的。依正不二的思想注重生命与环境的整体性,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的存在生命也不会存在。依正不二的思想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观念,注重自然与类的平等和谐的生态观念。
  由依正不二思想进而推衍出了无情有性思想进一步阐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无情有性是说草木成佛,即草木等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一思想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不是机械没有生命的,山川、树木、丛林、鱼鸟都是有心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对一切生物都保持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
  2 佛教的生态环保实践
  佛教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宗教,有独特的生态环保实践,非常具有实践意义。
  2.1 戒杀护生
  戒是指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戒杀,是五戒之首,所谓戒杀,就是不杀生,不能有意断掉其它生物的生命。戒杀,不仅仅指不杀掉动物,包括树木、森林,虫鱼鸟兽、微生物等都不能杀掉。佛教经典认为,在所有的罪恶当中,杀罪是最重的,在所有的善行当中,不杀是最好的。佛教徒吃斋吃素食,不能食荤,不用动物皮毛,就是不杀生的日常体现。
  不杀生是非常低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是放生、护生,这也是众善奉行的要求。佛教有放生戒的保护动物的方法,是指将鱼鸟等被人们逮捕的动物买下,然后放它们重新大自然中生活繁衍的做法。在古代,有专门保护生命的工具,叫放生器,在天气炎热的热带地区,佛陀为了保护生命,在取水时,先用一种滤水袋将小生物过滤出来,放到专门的容器中,进而将其放生。在我国民间,人们也习惯于在生日时去寺院等地进行放生活动,积累福报。近年来,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放生活动也逐渐增多。
  2.2 素食
  佛教戒杀的必然结果就是素食,因为人们杀生一般就是为了吃肉或是动物的皮毛。佛教强调食肉断大悲种,为了吃肉而杀掉其他动物的生命是不慈悲的,因此,佛教要求其信徒不能吃其他生物的肉,必须食素食。肉不仅包括陆上跑的动物,水中的禽类、空中的鸟类都包括在内。由不食众生肉推及开来,皮毛制品、蛋类、贝壳类都属于不慈悲之列,古人穿的绫罗绸缎也被认为是伤害生命的行为。
  素食对于环保有诸多意义:缓解气候变暖、减少粮食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等。为了提高肉食产量,人们会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进而导致土地紧张,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使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退化;同时,为了供养动物,大量的粮食被浪费;科学证明,吃肉的人所需求的水量是吃素食的人的三倍,人们为了肉食极易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佛教通过推崇实践素食的善行,寺庙在初一、十五举行的法会上,向信众提供斋食,鼓励净口素食的戒杀传统,对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2.3 节俭惜福
  福就是指没有灾祸。佛教认为,人们降生到世上,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福报,其他福报,如生命的长短、容貌的美丑、财富的多寡,能不能当官等都是因果报应、即福报的结果,所有的福报都像沙子一样,会慢慢减少,因此,佛教强调要知足寡欲、节俭惜福,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福报,如果有福而不懂得珍惜,挥霍浪费,那么福报很快就没有了,只能受苦。因此,佛教追求节俭的生活生产方式,要求衣食清净、物质上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即可,將人的欲望降到最低。
  人们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到的时代,为了眼前利益,人们大量掠夺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存危机。佛教的节俭惜福观念启示我们:知足者常乐,要少欲知足、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自然压力,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2.4 寺院的生态环保作用
  佛教素来有植树造林的传统。传统佛教在寺院自身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非常注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通常都是林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环境清幽,这既有利于参禅修道,又是为了符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观念。
  传统的佛教寺院注重栽种树木花卉,同时保存院中的野花野草等自然生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也为鸟类提供了舒适的栖息地。对于寺庙周边的环境,佛教也是非常重视,例如峨眉山上的丛林古木,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一代代的僧人植树造林的结果。坐落在北京市宣武区的法源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寺院里除了巍峨的庙宇,珍贵的文物外,引人留恋的还有那些古树繁花。这些环保型的寺院,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心灵也起到了净化作用。
  除了自觉遵行佛教传统中戒杀放生、素食、节俭惜福的生活方式外,佛教寺院还应倡导信众在生活中自觉奉行生态环保,做生态环保的模范,如减少纸巾的使用等。
  3 结语
  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今天,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实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要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物质和技术方面,也要注重思想方面的转变,我们要吸取佛教中的生态环保智慧,弘扬其心灵净化的价值取向,发挥佛教重视环境保护的优良传统,真正发挥佛教在环境保护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闰月.论佛教生态理念的现实践行意义[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2(4).
  [2]        洪修平.佛教思想与生态文明[J].中国宗教,2013(8).
  [3]        张美云,孙娟娟.论佛教折射的环保理念与环保实践[J].五台山研究,2009(1).
  [4]        张径真.佛教的生态环保思想与实践及其现代价值初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        佛光星云.佛教·世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6]        清远.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J].法音,200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06:43 , Processed in 0.642125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