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09: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发展方向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是指以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和村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为基础, 整合了电商、 物流、 商贸、 金融、 供销、 邮政、 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为农村群众提供在线购物、 销售、 缴费、 出行、 教育、 娱乐、创业等服务, 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促进农村消费, 带动农村产品销售, 促进农民增收, 搞活农村经济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 调结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一端连着生产基地、 专业合作社和个体农户, 一端连着网络上数量可观的消费者, 可实现农产品从 “田间” 到 “餐桌” 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供给, 同时以大数据分析出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结构, 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二) 提品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采取集中采购、基层服务网点和网络零售的方式采购和供应农产品, 可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品牌化营销, 培育品牌, 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
(三) 促融合。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就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可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 把农业生产与电子商务、 农产品加工、 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 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四) 去库存。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集网上交易、 仓储物流、 终端配送于一体, 打通了 “网货下乡” 的通道, 可实现以销定产, 以产定供, 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和统一, 最大限度控制库存。
(五) 降成本。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可以减少交易层级和去掉中间环节。与传统贸易相比, 在减少投入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 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体系, 统一向供应商采购, 实现批量采购获取折扣。
(六) 补短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依赖于农村物流配送资源, 需求倒逼供给,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可促进联通城乡的市、 县、 乡 (镇) 、 村四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形成, 补齐农村物流配送 “最后一公里” 短板。[3-5]
二、 发展现状
(一) 揽人才, 建渠道, 着力解决技术和智力支撑问题。通过招揽农村电商专业人才, 广泛吸收外地经验, 迅速组建专业电商运营团队, 开通线上销售渠道, 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电商网络平台, 并与全国总社 “供销e家” 进行对接。
(二) 抓培训, 顺链条, 把电商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开展多种电商培训, 为杨凌全市 (市、 区) 的合作社、 基层站点和农民提供电商服务, 组织培训50多场, 参训1300多人(次) 。同时, 理顺供应链管理这一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农产品上行准入体系, 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 建站点, 拓业务, 进一步提升农村电商影响力。全市供销社系统目前已建电商网点548个, 未来三年将达到2000个。一年多来, 通过电商平台, 不断拓展新型业务, 广泛开展综合服务。
三、 发展路径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 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 供销、 邮政、 电商互联互通, 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 实施快递下乡工程。
(一) 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 “十三五” 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规划,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 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推动创新发展, 鼓励传统企业和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 电商扶贫等示范试点工作, 不断激发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 创造潜力、 创业能力。每个县可选择和2-3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 (如 “淘宝” 、 “京东” 等) 合作共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扶持2~3家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充分整合电商、 物流、 商贸、 金融、 供销、 邮政、 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 形成规模优势。
(二) 制定政策。在整体推进全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上, 各级政府应发挥其公共服务的职能, 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出台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政策,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项目、 土地、 税收、 人才、 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制定县域农村电商发展规划, 围绕当地资源禀赋、 文化特色、 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等, 确立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 总体思路、 主要目标、 功能布局和重大项目等。
(三) 夯实基础。加快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采取有线加无线结合的办法, 逐步实现重点景区、 行政村网络信号全覆盖, 形成以有线宽带为主、 无线为辅的农村网络覆盖系统。加快规划建设辐射全市, 集仓储、分拣处理、 快速集散、 统一配送、 商品展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联通城乡的市、 县、 乡 (镇) 、 村四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研究制定出台促进快递业加速发展和降低物流成本相关政策措施, 给予快递物流企业、 物流配送站点进村入户配送补贴, 着力解决农村电子商务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
(四) 提质增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还是要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上下功夫, 要开辟绿色通道, 大力帮助电商企业和生产经营主体依法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 解决农产品线上销售合法性问题, 促进农产品供给提质增效,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 大力推动 “名特优新”“三品一标” “一村一品” 农产品上网营销, 打造上行农产品品牌。进一步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 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质量管控。加快推广农产品追溯体系试点, 从农产品的种植、 生长、 采摘、 生产、 包装、 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记录, 保障产品质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 利用 “旅游+” 、 “生态+”等模式, 推进农业、 林业与旅游、 教育、 文化、 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加快传统农业改造,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6-8]
四、 注重规划, 明确路径
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业发展规划等, 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并组织专家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归类、 整理和科学评估, 对产业融合的前景作出前瞻性、 科学性的预测,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予以安排。休闲农业发展要与农村环境整治、 自然村落改造、 农业现代化建设等相结合, 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如及时增设或调整乡村旅游服务区的交通线路安排, 设置交通指引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过度使用, 通过地方性政府规章等形式保护古村落。
五、 搭建平台, 多业融合
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载体,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建立以生态为基础、 农业为支撑、旅游为方向的多业融合新型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发挥优势,打好生态牌, 促进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 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发展乡村旅游, 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 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经济互动; 延伸农业链条, 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彰显地方特色, 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开发中植入文化元素, 让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9-12]
六、 政府主导, 机制联动
积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的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 强化协调, 全力推进, 在政策指导、 项目建设与配套、 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制定统一的政策意见和规范标准, 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把重点项目列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计划, 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要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 规范经营服务场地、从业资格、 经营服务设施、 环境保护、 服务质量、 经营项目等, 加强行业管理、 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 积极培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协会、 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七、 完善体系, 强力支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要有一批懂经营、 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和有文化、 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要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 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工作, 创新经营方式, 建立健全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 构建市场营销体系, 广泛利用互联网、 报刊、 电视、 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农业博览会、 投资洽谈会、 农产品展销会、 旅游博览会、 旅游交流会等大型会展, 加强策划、 组织和包装, 有计划、 有重点地宣传推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 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八、 大胆创新, 跨区联合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式,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积极借鉴台湾农会等休闲农业发展先行区的经验, 在执行农业政策、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倾注更多的关注, 赋予其相关的经济合作组织更多的职能。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方式, 打破现有行政村的界限, 在产业趋同、 相互联片的村建立农业农村发展联合体, 赋予产业发展、 技能培养、 生态保护等职能。通过跨区联合, 实现产业整合和管理提升的大突破、 大跨越。
九、 扩大宣传, 优化环境
按照 “统筹谋划、 系统部署、 上下联动、 均衡有序、 重点推进” 的思路, 在重大节假日前和重要农事节庆节点, 充分利用网络、 电视、 报纸、 微信等,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有组织、 有计划地开展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 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力。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 影响力大、 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 吸引文学家、画家、 摄影家等艺术工作者前来体验, 提高传播效应, 培育文化品牌,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车海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逻辑 [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 10 (11) 65
[2]刘明国.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J] .新重庆, 2015, 12 (09)76
[3]钟真,孔祥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J] .教学与研究, 2015, 8 (05) 90
[4]刘洪银.以产业演进推动进城农民工就业转型和稳态城镇化 [J] .理论导刊, 2015, 7 (12)55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新思路[J] .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宏观经济管理,2015,7 (07) 65
[6]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题应有新解法 [J] .中国发展观察,2015,5 (02)76
[7] 王庆.困境摆脱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选择 [J] . 新丝路 (中旬刊) ,2016, 1 (11)43
[8]何雄浪.扶贫开发视域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 [J] .甘肃社会科学,2016,3 (03) 65
[9]韩长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J] .中国农业会计, 2016,6 (05)54
[10]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02) 76
[11]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6(02)43
[12]年祥.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J] .新丝路 (中旬刊) ,2016, 2 (11)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6 04:49 , Processed in 0.807824 second(s), 26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