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类培养背景下学生团支部建设的困境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09: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影响团支部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学业压力
  多数团支书认为学习压力与团支部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团支部成员的学业压力越大,团支部活动越难开展,团支部的凝聚力就越低。学习压力较大的理工类团支部,相比于学习压力较小的人文社科类团支部,团支部活动开展的难度更大,团支部凝聚力的提升需要付出更多。即便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学习压力也在增大,团支部活动难免受到影响。
  (二)团支部活动的吸引力
  团支部建设成功与否与团支部活动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访谈中,自评团支部建设较好的团支书,普遍认为近期所组织和开展的团支部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团员参与程度和认可度较高,团支部凝聚力得到加强。而自评较弱的团支书,则认为团支部活动偏少,团支部活动单一枯燥,团支部活动吸引力下降,是团支部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团干部对团的认知和个人工作能力
  团干部尤其团支书是团支部活动组织和开展的“绝对骨干”,是团支部建设中必须牢牢抓住的“关键少数”。访谈中,普通团员认为,一个对团认知度高、组织工作能力强的团干部会付出更多的時间和精力设计团支部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团支部活动与专业学习、时事热点相结合。相反,对共青团认知度低,对团支部活动持敷衍态度,则团干部公信力会下降,共青团的活动就无吸引力。
  二、大类培养背景下,团支部建设的困境
  (一)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参与热情不高
  大类培养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和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但目前大类培养的引导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冷、热门专业的报名情况依然有较大差距。基于此,多数一年级学生为了在专业分流中取得理想排位,进入热门专业学习,在专业分流前,他们将绝大多数时间分配在学习上。学习时间的倾斜,直接挤压了可用于团支部活动的时间,也降低了团员参加团支部活动的热情。另外,课程改革的推进加大了学业压力,专业学习阶段依然面临着较重的学业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支部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分流后,团支部重新组合,团支部活动难以组织
  专业分流后,原本建立在大类班级上的团支部被解散,以专业为单位的团支部建立。访谈中,团支书认为新组建的团支部相当于新生团支部,而且在进入专业学习后,团员对团支部活动的热情相较之前也有所降低,活动组织难度加大。此外,在不同专业方面,此类问题还存在着较大差异。热门专业的学生由较为优秀的学生组成,他们对团的认可度较高,保有较高的热情,团支部建设相对较易。而非热门专业,团支部由成绩相对靠后的学生组成,学习和活动热情相对较低,团支部建设难度较大。
  (三)专业分流后,团干部流失,团支部建设缺乏主心骨
  大类班级时,作为“关键少数”的团干部,都是经过严格遴选产生的,且经过较为系统的培养,在团支部建设和团支部活动开展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分流后,部分团支书进入了相同的专业学习,具有团支部建设经验的团干部不再留任。此外,还有一部分团支书进入专业学习后不再担任团的职务。“关键少数”的流失,一方面使新建团支部无法迅速开展团的工作,组织团的活动,短期内团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有下降的风险,另一方面,非热门专业团支部可能面临选人困难,无论是在团干部培养还是在团支部建设上,都存在更大的困难。
  三、大类培养背景下,对团支部建设的思考
  (一)以学习为导向,丰富活动形式
  大类培养阶段,学生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同时,也会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该阶段的团支部活动除党团基础知识课堂授课外,还应充分扩展活动形式,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专业学习阶段应以学以致用为主题,将团支部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且较为适合采用团小组形式来开展支部活动。比如,专业领域的社会实践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校内外开展的专业知识普及志愿活动等,在实际活动中勾勒出团支部的感情线。
  (二)以新媒体为载体,增强团支部活动吸引力
  传统意义上的团支部活动以线下活动为主要载体,在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较为灵活的课程设计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出现了吸引力不足、参与度不高、反馈欠佳等问题。因此,必须发挥能够较好突破时空限制的新媒体在团支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第一,理论学习逐步转移线上,通过系统设计,按照学时规定,覆盖全体团员;第二,利用新媒体参与性强的特点,在活动设计和开展时广泛征求意见,并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开展方式;第三,在新媒体平台建立团支部兴趣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线上讨论、线下研讨。
  (三)以团干部培养为切入点,营造团支部良好生态
  要解决团干部流失所带来的问题,就必须完善团干部培养和使用的可持续性机制。大类培养阶段,要着重做好人才选拔和储备团干培养两项工作,团干部应对团的工作有一定的认知,具备开展工作的热心、耐心和细心,同时,团支部必须选拔一批储备干部,配合团干部开展实际工作。选拔结束后,需对团干部和储备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应涉及团的基础知识、领导能力提升、团学活动实操等。专业学习阶段,团支部面临重建,发挥“传帮带”纽带作用是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这一阶段以专业为基础、以支部为支点,高年级团干可以更好地实现“传帮带”,具体指导低年级团干部开展团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畅.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基层团学工作研究——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6).
  [2]王建军.大类培养条件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衔接机制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6 07:07 , Processed in 1.182996 second(s), 26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