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民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09:2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引言
  从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观念与时俱进,扶贫模式不断改革,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三个阶段,逐步实现了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巨大转变。“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2016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同时,产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特别是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社对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合作社是当地贫困户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平台。
  2 合作社的益贫性
  为什么农民合作社是最适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型经营主体呢?主要原因是合作社具有益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实现互助,减少贫困。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现在的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也多数强调维护贫困社员的组织主体地位、自我服务目的和民主管理权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其益贫功能更加明显。
  第二,合作社促进了贫困户自身发展。首先,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对外联系,增强了贫困户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增加了贫困户获取政策信息渠道;其次,贫困户平等的参与合作社的日常事务,比如选举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体现出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贫困户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自身潜能得到激发,这正是“扶贫先扶志”的体现。
  第三,合作社的益贫机制就是合作社能够给予贫困社员的利益以及实现这些利益的利益聯结方式。合作社能够为贫困社员提供市场进入、价格改进、特殊服务、收益返还服务,还通过民主管理让社员产生加入合作社的主人翁感受、归属感等。而实现这些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服务联结方式,比如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禽种苗以及生产资料、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帮助农户运输销售农产品等;合约联结方式,合作社与社员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降低市场风险和市场交易费用;产权联结方式,社员多为股东,同时也是交易者,因而通常根据产权关系既按股份分红,又按惠顾额返利。
  3 国内成功经验
  2007年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各地充分利用农民合作社这个平台来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创新“8+2”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主要特点是:10户人家结为一组,其中8户是相对富裕户(既有资金也有劳动力),另外两户是贫困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不需要投入资金,如果有劳动力则提供劳动力,但是待遇是一样的,也参与分红。重庆市南川区河图乡长坪村,按照“入股到村、配股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共享收益”原则,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农民合作社,通过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让贫困户当“股东”,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是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力量,合作社结对帮扶,对精准扶贫对象中的茶叶种植户开展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一起发展生态、有机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QS认证。
  4 广西合作社扶贫分析
  4.1 背景
  广西因地理、气候等原因,部分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石漠化片区,脱贫任务十分繁重。所以,2016年制定脱贫目标的时候特别强调因地制宜,扶持、壮大适合本地的产业,比如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自治区农业厅2016年9月3日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桂农业发〔2016〕45号)提出目标要求:充分利用财政扶贫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力争通过5年,全区5000个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在25%以上的非贫困村,每村扶持组建1个以上参与脱贫攻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脱贫攻坚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20年,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在25%以上的非贫困村的主导产业有脱贫攻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
  4.2 案例分析
  近几年,广西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96万户,成员总数25.66万人,出资总额422.17亿元。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脱贫致富,在河池、百色、梧州、贵港等地实地调研过程中就发现有不少合作社参与扶贫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案例一:依靠特色产业打造品牌
  凤山县原生山茶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和那老村村民18人发起,于2015年3月12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00.65万元,广西凤山春天有机农业公司投入60万元,占20%。现在合作社在册社员350户,其中贫困户138户,占全村在册贫困户的100%。合作社一直致力于产品产业链延伸和优质品牌建设,运用现代技术种植山茶油、富硒米等原生态产品,学习新的营销理念,拓宽销售渠道,打造有机农业品牌。
  首先,整合了几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组建了博士工作站,这些博士涉及成份分析、分子遗传、土壤肥料、微生物、栽培、园艺和加工等领域。合作社完成了基地有机环境的检测,土壤肥力调查,林相调查,产品质量检测,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山茶油林地低产改造试验等。为此确定了那老村原生山茶油种植基地以发展有机富硒山茶油为主要发展方向。
其次,以建立山茶油加工厂为核心,以加工生产的副产品制备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技术修复土壤和提高品质;利用万亩茶油林丰富蜜源,资助贫困残疾社员发展养蜂业,解决残疾人劳动能力和技能缺陷、资金短缺问题,增加贫困残疾人的收入;利用万亩山茶油林地间的水稻田,种植药食兼用的富硒有机巴岗山贡米,并且进行深加工,跟顾氏有机红茶精确组方制成河池糯茶,口感好,养生效果明显,受到市场欢迎,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品牌价值。
  案例二:资产性收益扶贫
  苍梧县梨埠镇古殿仙迹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2月28日注册成立,合作社共有社员536人,即古殿自然村所有村民全部入股成为社员。农户以“土地股”和“资金股”的形式入股分红。把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依托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土地股权转变,为没有资金或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了入股分红的机会。
  合作社在整合生产要素后,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户联合承包,农业公司承包”两种方式推动合作社的水果产业集约种植与经营,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商标品牌、统一销售服务”模式。村民可以3~5户组建互助小组,互助小组由较富裕户和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共同组成,承包合作社的果园,现在已有14个互助小组承包,7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8户;现在旅游公司每天都雇用10~20人做工,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古殿村在房前屋后种植草皮、荷花、向日葵、格桑花达2hm2,并种植了木棉花、紫荆花等观景树一批,陆续开发了“玫瑰园”、“四季花海”、观荷阁、仙迹阳光酒吧烧烤场、水上乐园等一批旅游观光游玩项目。正是打造了这些景观,目前,合作社已与广西仙迹桃花岛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古殿村旅游经营权承包协议,协议约定旅游公司的员工首先要聘用本村符合条件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要优先考虑。引进了旅游公司进村发展旅游,农户的民宅也可以盘活,用作旅馆和餐馆,增加农民收入。
  5 合作社助力脱贫建议
  正如前文所讲,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是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最佳平台。但是,目前农民合作社中贫困户数量较少,因为很多合作社加入的条件是要有一定交易额或股金额,从而一些贫困户无法加入合作社,也就不能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因此,政府要发挥其协调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比如: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以发展具体项目的形式投入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享受分红的依据;把农民合作社中贫困户数量、带动脱贫的数量等作为评选示范合作社的一项标准,引导合作社注重对贫困户的帮扶。
  5.1 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带动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扶贫的内涵是,以脱贫为目的,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扶持政策为支撑的扶贫开发新举措。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吸纳贫困户进入合作社后,合作社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地形地势及气候等自然环境、人口及劳动力结构等社会环境、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选择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完善服务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统一购买种苗或种禽,统一购买农药化肥或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实现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产品品质,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展无公害農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登记工作,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抓住物联网、“互联网+”、农村电商等迅速发展的机遇,转变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
  5.2 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模式
  资产收益扶贫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 :“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
  总结现阶段资产性收益扶贫的经验,主要有三种情况可以借鉴。一是将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等可以投入合作社的各项资金整合,全部或部分量化给被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股金,拨给资金的同时与合作社协商好资金的管理事宜,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合理运用这些资金,增加合作社经济效益,提高入社成员分得红利收入,不过,贫困户只可以享有资金产生的收益而不能把资金作为自有资产(退出合作社时不能将其归为个人所有)。二是鼓励合作社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要保持其益贫性,成为扶贫的重要力量,将之前财政资金产生的收益或部分集体经济收益,以配股、捐股等形式,在合作社设立相应的资产账户,作为入社贫困户享有相应资产收益的分配依据,增加其资产性收入。三是鼓励没有或缺少劳动力、种植收益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可以适度规模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增加产业经济效益,也可以整合村集体的土地对外承包,直接获得租金收入,产业收益或租金收入先算作合作社收入,然后根据成员入社土地数量按年或按月发放相应的资产收益,带动贫困户增收。总结起来,就是要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来将国家扶贫资源和贫困户现有资产有效整合起来,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适合的资产收益扶贫措施,以保证贫困户基本脱贫为基础,不断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逐渐建立资产收益带动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
  同时,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缓解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作用,加强贫困地区技术推广、培训;重视贫困地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特别是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吸引其加入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发展,为合作社提供智力支撑。总之,要多元化、全方位的探索合作社新模式,助力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        吴彬,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益贫性及其机制[J].农村经济,2009(03): 115-117.
  [2]        秦亚芹,张艳青.“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探析——以芍药村“8+2”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为例[J].湖南农机,2013(01):136-137.
  [3]        刘媛媛.配股分红 让长坪不再长贫——重庆市南川区长坪村“配股分红”制度扶贫案例解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07):23-24.
  [4]        精准扶贫四部曲—湖北省恩施市花枝山村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扶贫纪实[J]. 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07):28-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6 07:31 , Processed in 0.432260 second(s), 25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