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开放、直观,让探索过程更灵动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09: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背景】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感叹教者设计巧妙之余,也有几点自己的思考:“探索运算律”除了引领学生充分经历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以及发展合情推理、感悟不完全归纳、领略数学建模以及符号化表达的同时,是否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探索规律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全过程,“习得”探索方法后,再探索“加法结合律”时,是否能以“研习单”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用”方法的过程呢?为此笔者以该课为例,浅谈几点教学建议。
  【案例回顾】
  片段一:探究“加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通过2个问题:①跳绳有多少人?②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得出2组等式:
  28+17=17+28
  17+23=23+17
  师:仔细观察等式的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得出猜想)
  师: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举例子)每人写几个这样的例子。(举例验证、汇报)
  师:符合这个猜想的等式能写的完吗?(写不完)。
  师:通过举例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得出规律)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表示这个规律吗?(自主符号表征)
  指出: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字母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建议一:探索过程可以更科学一些。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者引领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这一系列化的“探索”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尝试归纳数学规律,抽象数学模型,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但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可更科学、严谨一些。例如:举例验证环节。我们知道“猜想”是从有限事实出发得出试误性的解释。“举例验证”是一种“过程式”的验证,是以试误性的解释指导行为。正确的验证程序应该是按照猜想中的操作顺序进行:例如:先写“28+25”,再把“28+25”中的加数交换后写出“25+28”,通过计算发现“28+25”与“25+28”的和相等,最后用“=”连接。此处的“=”不再是运算符号,而是关系符号。
  另外,举例验证是一种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所以学生在举例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把例子举的“全面”,要考虑到一些“特例”。如:算式中有一个0或一个整十数或一个整百数等。这样既弥补了教材使用不完全归纳法的不足,又从知识本质上让学生更确信规律的正确性。所以不管学生之前已经积累了多少关于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只要尚属于验证阶段,必须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片段二:探索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得出等式:(28+17)+23=28+(17+23)
  师:仔细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 45+(25+13)
  (36+18)+22 ○ 36+(18+22)
  师:比较3组等式,你能提出什么猜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建议二:探索形式可以更开放一些。
  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内容编排上是存在相似之处的,都是从解决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然后再让学生举例或者直接提供一些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最后再抽象概括出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学习材料、过程的相似为探究方法的迁移提供了可能。如果探索“加法交换律”是老师“扶”着学生从举例到表征到归纳,是在教学生探索方法,那么“加法结合律”的探索则应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综合运用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习得的探究方法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或数学方法自已去发现、验证、归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笔者建议探索的形式可以再开放一些,可以以研习单的模式让学生独立探索。
  片断三:自主回顾、对比提升。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能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生:两种运算律的和都不变。
  生:“加法交换律”加数的位置变,“加法结合律”加数的位置不变。
  生:“加法结合律”的运算顺序变。
  建议三:探索结果可以更直观一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相似的规律、近似的概念、类似的原理间的混淆现象。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时,要善于通过深刻的比较,以直观、简洁的形式客观地揭示知识的“异”与“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做到知识的条理性,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是一个教学内容,更是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体现。所以教学中要科学的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并获得数学的发现与感悟,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严育洪.从教师“说什么”看教学“缺什么”[J].小学数学教育,2015(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20:30 , Processed in 0.773111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