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县域绿色发展路径

[复制链接]

1613

主题

1616

帖子

558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09: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这种状态首先表现为精神状态,其次表现为制度和行为。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继狩猎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后全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在“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逐步实现生态赤字到生态盈余的根本转变,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处于绿色发展,是不是“绿色国家”的基础根据与根本标准。
  1.2 绿色发展的内涵
  绿色是和平、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发展和延续,人与自然相生相息。绿色生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排出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或无污染处理,生产出的产品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绿色发展是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一整套全新的理念体系和价值观念,将生态变量考虑到发展全过程,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等长远发展所需。
  1.3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1.3.1 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精神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生存理念。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绿色经济为基本发展形态,通过开发绿色技术,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1.3.2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一种发展理念,而绿色发展则是践行这种理念的具体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发展目标和愿景,绿色发展是发展手段和方式。绿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1.3.3 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必然突出生态所具有的绿色本源。绿色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文明黑色发展衰落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兴起的更替时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历了狩猎文明、农牧文明之后,在工业文明阶段达到了史上最大规模。依靠“环境透支”、“生态赤字”来运行的工业文明已经陷入全面异化危机及黑色深渊。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摆脱与摒弃过去所走过的高碳高熵高代价的黑色发展道路,构建低碳低熵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尽快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让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发挥众多的正面效应。绿色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扮演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角色。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它以理性的方式优化资源利用,引导选择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
  2 县域是绿色发展的基础平台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到文明与文化、经济运行机制、技术创新模式和环境公共治理变革的多维度系统革命。要求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机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数量众多、行政功能完善、与国家治理关系最密切的县域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我国现有2853个县级区域单位,县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占71%,GDP总量超过全国的50%。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主体、关键环节和主战场,是实践绿色发展理念的空间核心,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生态文明的县域就没有生态文明的中国,没有县域绿色发展的突破性进展就没有全国五大发展的整体性进步。
  3 县域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发展理念落后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GDP至上”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理念。很多地方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甚至有些地方不惜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和政绩提升。
  3.2 产业层次低
  目前,很多县域经济处于工業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造成产能过剩和区域内恶性竞争。很多县域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数量不够多,实力不够强,特色和优势项目还不够突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国际经济疲软的背景下转型升级缓慢。
  3.3 发展方式粗放
  当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沿用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外延扩张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多,环境破坏重。
  3.4 生态透支积重难返
  长期粗放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生态透支积重难返,多数发展较快的县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紧缺、土地污染、大气雾霾、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此外,随着大中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很多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县域地区,给县域地区资源环境及产业转型带来巨大压力。
3.5 创新驱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和流失。由于区域经济不够发达,一些本地的人员选择外出务工或就业,外来优秀的人才基于本地的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不愿意流进来。
  4 县域绿色发展路径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体系,建立优美、和谐、平衡的生态体系,打造舒适、协调、稳定的人居环境,是县域绿色发展的根本任务。
  4.1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促使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生态链向循环再生。
  4.1.1 培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土地流转,培植农民合作社、农技协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电商化营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向二、三产业拓展。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同步优化农村生态系统。
  4.1.2 建设生态园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采取信息化改造、规模化经营、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等方式,加快工艺装备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降低能源消耗,努力实现传统工业、资源性产业提质增量。培育和发展以新材料、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再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先导和支柱产业。以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减少污染为原则,加快工业产业集聚和园区生态化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将工业园区打造成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生态园,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4.1.3 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非物质生产的公共服务业,形成自然生态修复、社会生态修养、经济生态修整的多功能生态服务业。
  加速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健康养生、美丽乡村和互联网+等各个业态深度融合,努力在青山绿水间孕育出经济新业态。深入发掘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化、民居文化、农耕文化,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节庆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旅游产业整体朝着休闲、养生的方向转型升级。
  4.2 修复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新城乡
  4.2.1 修复生态,美化环境。完善投入机制,把环保投入作为财政支出和预算保障的重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污染整治成果,加强新建企业污染防治监管,确保达标排放。保护耕地、湿地、矿山、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实施生态修复和再造工程,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植树种草,疏浚河道,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解决水、土、空气污染问题。
  4.2.2 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宜居新城镇。以“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服务发展”为主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整体功能,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加快实施城镇清洁、棚户区改造、道路村村通等民生工程,营造舒适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4.2.3 清洁家园,建设美丽新农村。保护耕地等資源,保护传统建筑,尊重乡风民俗,彰显文化内涵。有序推进家居环境清洁化。重组村庄,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繁荣、农民幸福、可憩可游、宜商宜居的居民集中区。提升改造道路、供水、排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商业网点、医疗点、公共服务中心等公益设施,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形成整齐、舒适、便捷的农村新型社区。
  4.3 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
  挖掘地域文化,使生态文化与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充分融合。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生态基本知识,倡导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减量排放、厉行节约的行为规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等理念,开拓绿色发展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思维和新境界。
  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严禁使用粘土砖,普遍采用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地漏排水、建筑绿化等设计理念。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加快推广节能车辆,创造便于市民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条件。引导公众使用低碳产品,少用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商品,尽量减少消费品替换。自觉施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严制废弃物违规排放。
  4.4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4.4.1 强化政策导向。严格执行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资源保护、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提高政绩考核中生态环保分值,建立政绩考核档案,实行责任追踪制。
  4.4.2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善的人才挖掘、培养、储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优势行业建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研发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共生与链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着力构建发展新支撑。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重大任务,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品质县城,建设美丽乡村,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强化大开放意识,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和环境营造,着力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坚持把共建共享作为本质要求,用足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增进民生新福祉。
  [参考文献]
  [1]        郑立.基于生态文明的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47-148.
  [2]        智静,乔琦,白璐,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区域绿色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3(02):149-152,157.
  [3]        刘思华.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时代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8):33-38.
  [4]        张成明.让县域引领绿色发展[J].当代县域经济,2016(10):11-13.
  [5]        秦书生,王旭,付晗宁.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5,31(7):168-180.
  [6]        宋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9(1):7-10.
  [7]        赵建军,胡春立.绿色发展引领县域产业绿色转型[J].理论视野,2016(06):32-35.
  [8]        余佶.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11):53-60.
  [9]        潘亚敏,徐巧玲,潘岱琳.打造县域绿色化发展的仙居模式[J].中国生态文明,2016(4):69-71.
  [10]        赵游龙.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4):73-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写论文客服1代写论文客服1

代写论文客服2代写论文客服2

发表论文客服3发表论文客服3

发表论文客服4发表论文客服4

咨询热线
0591-87230077      13675012021        杨老师,刘老师
微信扫一扫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奥鹏论文网  

GMT+8, 2025-5-25 18:33 , Processed in 0.578470 second(s), 23 queries .

中华论文库为您提供代写论文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